降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些古代神话故事,被纳入并融合进当下国产
TUhjnbcbe - 2022/9/17 18:18:00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列维—斯特劳斯在论及神话的变形问题时指出:“没有一个神话或神话的一个版本同别的神话或版本相同。”

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相关古代神话故事在跨越时空和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异变”。

一、大圣故事:白衣秀才到大英雄

作为一个由经典神话小说所创造的神话英雄,孙悟空的故事可谓是老少皆知。

而要探寻这一神话英雄,势必逃脱不开两个问题:一是孙悟空的原型问题,二则是孙悟空在古代形象定型前的演进过程。有关孙悟空的原型问题,学界早有争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考证,“孙悟空的原型应该是中国古代神话里形状像猿猴的水怪——无支祁”。而胡适则认为孙悟空的形象起源于印度:“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但鲁迅仍坚持了孙悟空的本土起源说:“可是由我看来1.作《西游记》的人,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作者吴承恩一一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影响的地方很不少……”

而目前学界也大多赞同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脱胎于中国本土,由此也为孙悟空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流变奠定了考据基础。

孙悟空的形象早在吴承恩《西游记》成书之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取经诗话》里出现了一位铜头铁额的猴行者,这位猴行者便是孙悟空形象的最早雏形,书中仅将其外貌描述为形若猿猴的白衣秀才。

整体来看孙行者的形象更近似于人,其个性特征不够鲜明,甚至显得些许谨慎胆小。因为这段经历他不免畏畏缩缩的。而杂剧《西游记》、平话《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的出现,则使孙悟空的形象更趋近于猴子。

但此时杂剧《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妖气尤甚、魔气未退,不仅打算偷偷吃掉刚把自己解救出来的唐僧,还多次动了色欲霸占国王之女,委实算不上一个多么正派的形象。

而明小说《西游记》的问世,则将孙悟空塑造为一个敢于反叛天庭、挑战权威、彻彻底底的的大英雄。他有着天生的反叛精神,敢于闹龙宫、下地府,孤身与天庭十万天兵缠斗;

在被唐僧收徒后,又收起自己骨子里的好斗,一心辅佐师父西行,即使被冤枉也不曾动摇意志。可以说,在吴承恩笔下,孙悟空已经变成了一只充满神性的猴子,寄托着古代人们的美好愿景,在他身上不仅拥有可以改天换地的强大本领,更具备了敢于让天地换新日的斗志精神。

二、白蛇故事:恐怖怪谈到真情演绎

作为早已流传于民间的神话,“白蛇传”大约产生于南宋时代。现存最早的白蛇神话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收录于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

但有关白蛇的故事却由来已久,在唐传奇《白蛇记》中可以窥见一丝“白蛇传”的影子,而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更是被学界看作“白蛇传”的雏形。

最初唐宋时期的白蛇故事,呈现得更多的是一个恐怖怪谈的原貌,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出场人较少,里面的美女蛇是淫荡和邪恶的化身,主要起到一个“色戒”的警示作用。

此时的白蛇故事已大致出现白蛇传的主要人物,即扮作白衣美女寡妇的白蛇、被诱惑且处于弱势地位的男性、拉媒牵线的女仆人。首先是,装作白衣美女的寡妇形象,自荐枕席。

在《白蛇记》中的白衣女,一位称“前事李家…方除服”,另一个“素衣,年十六七,姿艳若神仙”,《西湖三塔记》中的白姓绝色妇人同样自称“我今丈夫又无”。

白蛇女素雅美艳的容貌是其以色诱人的利器,这与其吃人、害人的手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外表魅惑,本质恐怖。

其次,被诱惑且处于弱势的男性。在这两部作品中所涉的三位男主人公李*、李琯、奚宣赞皆是已婚的官宦子弟,但因被女色所诱,李*李琯二人都被吸干精气而死,而奚宣赞若不是有幸得救也要落得一个“把刀破开肚皮,取出心肝”的下场。最后,拉媒牵线的女仆人。

在这两部作品中,白蛇除了色诱并无其他神通,都需要帮手来达到自己为祸作乱的目的。

在《白蛇记》中出现了“青服老女郎”与“二女奴”,在《西湖三塔记》中白蛇也另有一女儿卯奴、一皂衣婆婆演戏相助。

整体来看,《西湖三塔记》更近似“白蛇传”的原型:一是文本中的白蛇妖明确地指明姓“白”,二是奚宣赞与许宣不仅名字、年龄相近而且都居于湖旁;三是其中作恶害人的妖精最后都被镇压。

而明《警世通言》所载《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白蛇传神话的全貌,主要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形似,配角明显增多。

一方面,冯梦龙的加工润色使白娘子的形象大幅改观,尽管她自身仍表现出怪异,妖气不曾尽除,但又具备了相当的人情味。如外貌上,白娘子头插素钗梳、身着麻布裙,一副市井朴素的打扮;

言语上,白娘子更是宛若泼辣妇人,对许宣施舍降香的行为不满,便动辄开骂“你这杀才”;行动上,尽管白娘子也屡次威胁许宣显露出为妖易怒、阴晴不定的一面,但到底心中存善并未作出伤人性命的恶事,对许宣的百般留恋令人感慨。

另一方面,冯本增加了大量的经典情节(如清明坐船借伞、盗官银、会钟南山道士、戴先生施法捉妖、几遇法海缠斗等等),并塑造出一堆立体的市民形象,如色胆包天的李员外、药店欺压后辈的的张主管等,而其对这些人物立体化的善恶刻画也为后世的改编留下了很多空间。

至此,原本的一个妖怪害人、镇妖的恐怖怪谈在冯本这里蒙添上了感情色彩。而随着晚清时代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群众对白娘子基于莫大的同情,使她身上的妖气渐除,而增加了若干神话的因素,后又渲染了她的神通和法力,增加了盗灵芝、水漫金山等动人心魄的情节,从而使故事成为内容比较丰富完整的神话故事”。

首先,白娘子的来历、出身得到了仙化。如《雷峰塔传奇叙录》中的白娘子已演变为白云仙姑,降凡寻情被关在塔中后,期限一到便被引渡回蟠桃池中修行。

由此,白娘子的身份不再是处于底层的蛇妖,而是摇身一变成善良的蛇仙,其形象被完美的仙化;其次,这一时期对白蛇神话最大的改编,在于增添许宣、白蛇的前世之缘,在方本中还增加了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祭塔等关目,使其感情的发展更为合理。

如第十三回“夜话”,细致地刻画了许白二人重逢时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对感情的大幅描摹也使这一神话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真情色彩。肯定真情自此也成为了白蛇神话在后世流传时最为重要的传播理念。

三、哪吒故事:由佛转道的护法神

哪吒的形象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的哪吒是作为佛教护法神而被记载于佛教典籍中。哪吒,早期佛经记载的哪吒形象多是三头六臂或八臂的凶恶夜叉神的形象,此时关于哪吒的故事并不充实,在宋《禅林僧宝传》和《五灯会元》中已有析骨肉还父母的情节,但是具体原因和经过却语焉不详,无从知晓。

等至南宋时期(据学者刘文刚的考证),随着唐朝*事家李靖在民间被演变为毗沙门天王,哪吒也就变成了李靖之子,由此便实现了血统的中国化。

哪吒形象的第二阶段是外道内佛的孩童战神形象,主要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和《西游记》。

这一阶段在身世设定上,两者都将李靖演化为道教玉皇大帝座下的托塔天王,而作为天王三太子的哪吒也跟着受封。其次在故事情节上都相应地补充了哪吒自杀的缘由。

但在这一演变中,哪吒的佛教内蕴也一并被保存了下来:如哪吒剔骨还父后,都是佛祖用碧藕荷叶施法助其起死回生,并赐宝塔给李靖以制服哪吒。

此外,在法相上,哪吒的原身也仍继承了其佛教中三头六(八)臂的形象。而哪吒形象在古代的的定型阶段则主要源于《封神演义》的创新,哪吒变成了新的道教神形象,自此不再具有佛教色彩。

他彻底转变成道教的灵珠子,奉元始天尊之令下界投胎,助姜子牙完成大业。而哪吒三头八臂的武艺也由其师父太乙真人所授,所用的武器也变成了乾坤圈、混天绫等道教兵器、灵物,死后更是师父太乙以莲花为其重塑肉身。

其故事情节也变成了灵珠转生、肉球出世、闹东海屠龙、射死碧云(石矶弟子)、削肉还双亲、托梦建庙被毁、莲花重生、寻父报仇被宝塔降服、随周伐纣、肉身成圣。后世各版本的哪吒故事大多以此为改编基础,但都有意识地剔除了哪吒天性中残暴的一面。

四、姜太公神话的文本流变

姜太公其人本名姜尚,字子牙,西周贤臣,被尊称为太公望。与上述神话人物不同,姜太公是典型的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成的神话人物。

由于姜太公本人伐纣的的事业得到世人拥护,使其在后世的发展中被增添上了不少神话的因素,也因此得以神话人物的身份出现在神话故事中。

有关姜太公的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战国策·秦五》云,“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仇不庸,文王用之而王”;《吕氏春秋·首时》写“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士而无其主,闻文王贤,乃钓于渭水而观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道“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于周西伯”。简而言之,即姜尚半生寒微,72岁时垂钓于渭水之滨,方得到西伯候姬昌赏识,其后更是辅佐姬发兴周灭商、封国安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帝师贤臣。

作为一位兼具文韬武略的*治家、*事家,姜太公一直深受历代统治者推崇,特别是其*事能力。

唐宋以前,姜太公本人被尊为兵家始祖、武圣,唐时多地修建太公庙并追封其为武成王,至宋朝时他所著的《六韬》又被列入“武经七书”,本人更是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而有关姜太公的神话故事也由来已久,晋《搜神传》中记:“文王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

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

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太公邑外而过。”因为姜太公“有德”,所以连山神之女选都不敢触犯他,但更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是具有神性的人物。

早在《六韬》《金匮》等书中就记载了姜太公的神异:一是记述了姜太公画丁侯的图形,有射之使病、拔之则愈的奇异本领;二是记述了当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雪天前来助周灭殷时,姜太公早早探知并出来迎接,令诸神惊叹拱服。

正是因为有上述典籍中所写的姜太公驱神役*、助周灭殷的神话渊源,才有了后明人所写的《封神演义》。

在书中,姜子牙的身份被设定为元始天尊门下弟子,七十二岁时受命“封神下山,扶助明主”,一路斩将封神终得完成大业。尽管最后姜子牙自己并未封神,但是民间却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说法。

由此,姜太公也从最开始的被官方建庙祭祀的“武圣、武神”演变成了一个在民间颇具威望、富余神性的神话人物。也因此,姜子牙得以成为后世影视作品中被频繁转化使用的神话人物。

综上所述,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等动画电影作品,主要来源于大圣神话、白蛇神话、哪吒神话、姜子牙神话。而相关神话故事在历史长河的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异变、不断丰满,逐渐演变为当下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版本。

而其作为古代神话故事,究竟有何独特魅力,缘何能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得以被纳入并融合进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语境。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些古代神话故事,被纳入并融合进当下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