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焚一炉香窥尽古代
TUhjnbcbe - 2022/8/15 22:50:00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古代,焚香是一种融入日常的生活雅趣:诸多雅兴之中,尤以焚香为最。从宫廷到民间,从墨客到百姓,都有着焚香的习俗。更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那么今儿咱们就来聊聊,古代文艺青年必备的技艺之——焚香。

01焚香的历史

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中国人焚香的历史,萌芽于远古的祭祀之礼;真正起始于之时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最初先民开始察觉出植物中发出的香气,能使人产生一定的快感,并且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有不同的作用。

为了驱逐蚊虫或生活环境的浊气以减少病害的困扰,人们常常会选取一些带有特殊气味和芳香气味的植物根、茎、叶,置于火中焚烧,借此产生的熏烟来到达驱逐蚊虫,和生活环境中的浊气,给自己的生活环境带来舒适感。而这便是最初的焚香了。

宫室朝堂议事厅必焚香

到了战国时期的初始期,人们焚香的目的逐渐增多:除了驱逐蚊虫,另外则是一种礼拜的仪式,最早是诸侯王的朝仪,传说香能辟瘟驱邪,所以宫室、朝堂、议事厅必焚香。

到了后来,我们熟知的端午节给孩子挂香囊、焚香礼佛等仪式习俗也慢慢发展延续至今,伴随着驱逐邪恶、拜佛祈愿所产生的缕缕青烟,也承载了不少人的希望。

02焚香的香具

中国焚香历史悠久,虽然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

香具是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称香器。而自汉代后,为满足不同场合的不同需求,香具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如香炉、手炉、香斗、香熏、熏球、香盒等……

▲清铜錾花鹤鹿纹手炉▲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球)

金属制的镂空圆球,内安一能转动的金属碗

无论球体如何转动,碗口均向上

▲香斗,柄头常雕饰莲花或瑞兽,常熏烧香粉或香丸,多用于供佛

▲影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香炉

在这多种多样的香具中,最常见的便是香炉。

有时候,一只炉就能体现,主人的地位与品味。

1、香炉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是由玉来做,非常薄,用手电筒打在里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而其它多数的香炉材质为陶瓷或铜、铝等金属,因铜炉不惧热,明清后多以铜炉为主。

▲西周扁足方鼎一对高22.8厘米▲清老和田玉白玉“朝冠耳”香炉

香炉的外置造型丰富,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尺寸(大小)类,及有无盖的类别。此外,香炉造型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会根据其用途而定,而它的用途也是很广的,除了礼仪环境所需要用的熏衣外,还有书斋里便于诵阅、有益于理解及记忆的文玩清供等。

虽然明清后产出不少精致绝伦的香炉,但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是汉、晋时期风靡的这款——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

造型壮观,艺术价值高

这款博山炉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一级品鉴定活动中,被定为国宝级文物。该器造型壮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炉身整体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由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组成,系分别铸造,用铁钉把炉座、炉盘铆合在一起。炉盘与炉盖作子母口,随意开合,便于放取香薰料。

▲神兽出没,龙头擎托炉盘,细节精细

细看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

▲香料点燃后的奇艺效果

炉盖因山势镂孔,香料点燃后,香烟从镂孔处袅袅而出,缭绕在山峦景物间,会产生山景迷蒙,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神话背景,一炉融合多种元素

▲融合多种神话元素

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

而博山则是古人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仙山。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神山的崇拜思想,许多帝王都曾派人寻找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出海东渡,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清袁耀蓬莱仙境图》▲《徐福东渡》

错金工艺勾勒渲染

除了造型壮观、融合多种神话元素外,错金铜博山炉的错金工艺勾勒方法堪称一绝。

错金工艺又名金银错,出自皇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没于晚清。八国联*侵华,清帝出逃,匠人随之遣散。古老技艺得以流落民间,传承下来。错金工艺与涂金、鎏金、镶金等工艺不同,亦在让器物流光溢彩、雍容华贵,闪耀更加美丽韵味。

错金工艺分为四步:

一、预刻凹槽,以便镶嵌。

二、描绘纹样,錾刻浅槽。

三、锻打金银,镶嵌丝片。

四、错石打磨,严丝合缝。

▲现代错金工艺步骤

错金工艺:每加工一个器物需要经过选料、切料、出型、抛光、刻槽、错金、打磨等几十道工序,错金这道工序,平均一秒钟要敲打四五次,而每一件成品需要经过近十万次敲打,不能出错,每一次都要力道恰到好处,否则可能让器物出现断裂的情况。

而这种错金工艺的勾勒渲染方法,使得西汉错金铜博山炉的景物更显生意盎然。也正是这种充满不确定的视觉处理,留给了后世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超的铸造技艺和完美的错金工艺勾勒渲染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表现出当时手工业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且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2、炉瓶三事

当然,除单个的香具在熏香时常被用外,有也古人偏爱使用一套香具,这套香具称为“炉瓶三事”也称炉瓶三式、炉瓶三色。

▲清乾隆铜鎏金造办处工炉瓶三式

炉瓶三事出自《红楼梦》,指的是三件焚香用具:香炉、香盒、小瓶(或称箸瓶、铲瓶)的合称。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铲),香箸用来夹取香料,香匙(铲)用来处理香灰,两者一同收纳于瓶中。

在宋代绘画中,常见香炉与香盒一起摆放在香几、书案上,同时炉瓶三事也深受宋代文人所喜爱。

03如何焚香

无论是铸造精美的香炉,还是配套齐全的炉瓶三事,均能体现古人对香事的重视。不过古人不止是在小小的香具方面讲究非凡,就连看似平常的熏香之法也是极尽巧思。

焚香习俗在西汉之时逐渐兴起,及至宋代达至鼎盛,延续了两千年而经久不衰,而香事活动逐渐形成一套程式,成为上流社会重要的社交活动,称之为香席。

既然已经变成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那么焚香也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时的焚香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点燃就行了。在当时有一种隔火熏香的方式盛极一时,具体操作方式分为四步:

1、烧炭

点燃木炭,待其烧到通红且无明火也无烟的时,算是烧好了。香炭原料质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熏香的效果,所以香碳的制作及用料十分考究,常用原料有降香、蜀葵、茄腿、定粉等。

2、置办香灰

▲捣松香灰:在香炉内放入充足的香灰

将香灰松散均匀的放到香炉里,并在香灰中心挖出一个深孔洞。古人对香灰的质量要求较高,以洁净、松软、通气性好为佳。

3、入木炭

将已烧好的木炭放入香灰的孔洞里,若木炭较旺,则放的深一些,不旺则反之。

▲抹灰:用火箸梳灰,形成圆锥形

4、熏香

木炭放入以后,在孔洞的上方放置分割隔片如云母片、银箔、金属片等,这个时候还需微调下,若有烟气可以将香灰调整一下,直到无烟冒出即可。

隔火片的选用最佳是陶片。熏香在古代是雅玩清赏之属,所用器具不是以材料的珍稀和价格贵贱来评判优劣,而要看是否文雅。

古人最崇尚的是陶片或瓷片,陶片或瓷片熏香可使香气更加温润纯正,是熏香的最佳选择。

这种隔火熏香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无论是香具、隔火片等物品的选材还是摆放香炭的位置及时间都是非常有讲究和技巧的。当你完全掌握隔火熏香的技巧后,接下来就要开始品香了。

04香文化

提到品香,有人说品香品的既是味道,也可以是人生。焚香习俗之所以延续了两千年而经久不衰,其原因便是这关键品香的过程和感悟,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独特又富有诗意的香文化。

香文化也在不同场合下,发挥着不同的影响。比如汉代朝堂上,用香进入了宫廷礼制。蔡质《汉宫仪》中,还有关于尚书郎熏衣的定制;宫中还设有专门用香熏衣的曝衣楼。

另外,还有“含鸡舌香伏奏事”的记载:官员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以香口。以至于后来“含鸡舌香”“含香”甚至成为在朝为官的代指。

▲鸡舌香

此外,在佛堂,香为佛教中的“十供养”之一,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养。在《法华经》、《华严经》、《六祖坛经》中,都有大量的篇幅讲到了用香供佛的功德。清香一炷,普供十方一切诸佛。佛教仪礼中大多离不开香,而沉香极受推崇。

佛教谈修行,有“触欲最深”之说,这说法直探修行之幽微。香味触及身而止,使它对自己最有真实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修行人借助于有相的香,可以闻到自性心香,从而远离一切贪嗔痴慢疑,这就是香在佛教中的妙用,香非人生,香如人生……

香文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还让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焚香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技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在“现代化”的冲击,机械制香早已占据了主导地位,香文化几近断层、“手艺”失去了生命力。但如今人们物质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香、品香,相信随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未来中国香文化可以再洒馥郁,流芳后世。

1、国宝︱错金铜博山炉——缥缈仙山外香凝一炉中2、中国香文化历史3、烧香之雅·宋代文艺青年的一场风花雪月4、“至沿馨香,感于神明”,谈谈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5、天香飘渺——走进传统合香的香薰之旅

1
查看完整版本: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焚一炉香窥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