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台山距离陕西省城西安有七十里)
《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文词典雅,叙事精详。可惜对于菩萨不思议的无作妙力,还欠缺发挥。我不顾自己的浅陋,勉强撰述一个赞文,放在开头。使得事理交融,体用全彰。众生之所以能感,圣人之所以能应,全都在此了。以企望后来阅览的人,发菩提心,见到贤人就想到要与他看齐。以观音菩萨的心为自己的心,以观音菩萨的事为自己的事。才可以成为未来世的观世音啊!虽然文词不典雅,而其中的意义有可取之处。赞说: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物。虽然没有一点计划谋虑,而又丝毫不会差错。实在由于菩萨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所以知道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全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彩云布满慈悲之门,波浪奔腾大悲愿海,众生有诚感,菩萨即赴应,没有愿望不顺从的。(释圣量和南谨述 此下是《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的原文)
大山中的岩穴,为龙蛇所居。年久成妖,肆意凶恶行逆。吞食不停,祸及人民。变成怪物,升上天空,不是人力所能制伏。如果不是应化身的大菩萨,谁能够救济呢?菩萨巍巍荡荡的妙智神力,哪容心思口议。然而对于不思议的境界,勉强用文字记述事迹的原因。是希望千年之后,将来君子,启发深信罢了。过去隋朝仁寿年中,这座山有一条毒龙。以业通之力,变形成为道士。带着丹药在长安城售卖,诈称有仙术,来欺骗愚昧俗人。说这个药很灵,喝下去立刻升上天。唉呀,无知的百姓,轻信他这个话,凡是喝下药而升天的人,不知有多少。又哪里知道堕入那道人的洞穴,被他吃掉了呢?而一方的人民,尚且迷惑不悟。唯有我观音大士,以慈悲愿力,示现比丘身。编结茅草为寺庵,住在峰顶。以妙智力,降伏那妖怪的神通。以清净风,除去毒龙的热恼。菩萨慈念所及之处,毒气暗暗消除。毒龙获得清凉,安心居住在岩穴之中。人民蒙受菩萨的恩德,各自得以保命。过去的怪异,再也见不到了。因此,灵异的事迹传到朝廷。因为这位比丘对国家有功绩,对人民有恩惠。于是在峰顶建了一座寺院,作为酬答。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士绅向往仰慕,僧俗钦慕教风。割世俗爱网而归真际,弃富贵荣华而入道门。大士曾经居住在盘石之上,山猿野兽,驯化围绕在座位的旁边。百鸟聚集在林中,寂然止声。如倾听法音,很久方才飞散。呜呼,建寺的第二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然示现无常,安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于是寺中众人上报到朝廷。宫中使者奉命前来焚香叩拜,奉皇命送来丧礼,以增冥福。荼毗火化之际,天地昏暗阴沉。须臾之间,天地变为银白色。忽然听到空中箫鼓声响,山岳摇动。瑞云奔流飞驰,异香浓郁。忽然在东峰之上现出金桥,桥上布列着诸位天众,各各竖起幢幡,以及雨下金华,纷纷扬扬而不落地。最后在南台之上,百种珍宝,灿烂耀眼,广大不能了知,冲入天空,没有边际。光影之中,隐隐约约现出观自在菩萨的端严之相。慈容宏伟庄丽,缨络庄严,铢衣轻软。天风飘飘,光彩夺目。尔时僧俗大众,成千上百的人,全都看到菩萨真正的仪容,悲喜交集。莫不哭泣流泪,瞻仰归依,称菩萨名,致礼恭敬。才知道这是观音大士显示化迹啊!清气异香,过了好几个月才散。左仆射高大人,将这件事具足上奏朝廷。皇上阅览奏表,赞叹良久。收取灵骨,建起灵塔,皇帝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年固定的季节时间,皇帝派人焚香叩拜。度人为僧,施设供养,大大崇兴佛法教化。到了唐朝大历六年,就改名为南五台山圣寿寺了。五代之世,兵火连绵。诸多台基殿宇,都遭到焚毁。虽然还有零落的僧人,崩坏的房屋,但还是与树木山石共处啊!到了宋朝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的夏天,前后六次,现出五色圆相,祥云等瑞迹。主持僧人怀伟,将这些祥瑞全都申报到京都府,被上奏到朝廷。皇帝赐下金饰的扁额,名为五台山圆光寺。由此,增修大雄宝殿,绘塑菩萨真仪。山烟云霞与金墙碧瓦争相辉映,铃铎梵韵共松林清风演畅妙法。高台屋宇,上下焕然一新。一代代后续住持,香火传灯不绝。慈辉所照之处,奇石孕育祥云。法雨所沾之处,泉水变成甘露。台南几百步的地方,有一汪石泉。流注到方池,色味清洁甘美。能除热恼,能润焦枯。舒洒开来,可在恒河沙世界滂沱大雨,卷收起来,只有石池那么大的澄清。或逢时节大旱,迎请泉水的人相继不绝于道路。感应如人所期望,州郡已经彰显在文书之中。一切众生蒙受庇佑,小草树木咸沾恩泽。从古至今,美好的名声没有泯灭。呀!大圣以慈悲愿力,福泽加被一方。而一方的人民,也不忘记慈佑他们的菩萨。每逢清明之月,以及夏季的忌辰。不远百里,涉险登危。都以清净心,脚跟着脚而来的人,何只百千万呢?扶老携幼,充塞道路,相继有一个多月左右。各自以香花音乐,缯盖幢幡,资生器具,奉来供养。于是头面顶礼,致极恭敬。睹妙相瞻伟仪,旋绕赞叹。莫不洗除罪障,蒙获福佑,消弭障碍,沾获佛恩。哪里只是徒然为了奔走跋涉而已呢?寺院僧人法忍,忧虑岁月年久,灵感事迹湮没无闻。持来残损的石碑,嘱托我写这个记文。普明极力请辞而不准,很惭愧不善文辞。倘若遇到贤能人士,加以改正,不也正好吗?太白山释普明谨撰元朝至元七年(公元年)庚午正月十五日都院主僧释澄渊立石。
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山去陕西省城七十里)
示迹之记,文词典雅,叙事精详。惜于菩萨不思议无作妙力,殊欠发挥。量不揣固陋,勉述一赞,以冠于首。俾事理交融,体用咸彰。生之所以能感,圣之所以能应,俱在斯焉。以企后之览者,发菩提心,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庶可亦为未来世之观世音耳。虽文不雅驯1,而其意义有可取2焉。赞曰。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3,十四无畏4,四不思议无作妙力5,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6,而复毫不差殊7。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释圣量和南谨述 此下乃示迹之记)
大山岩穴,龙蛇所居。岁久成妖,肆其凶孽8。吞啮不已,祸及生民。变怪升腾,非人所制。若非应身9大士,孰能救济。巍巍乎妙智神力,其容思议。然于不思议境,强以文字纪述事迹者。冀千载之下,方来君子,启深信耳。昔隋时仁寿中,此山有毒龙焉。以业通力,变形为羽人10。携丹药货于长安,诈称仙术,以欺愚俗。谓此药之灵,服者立升于天。呜呼,无知之民,轻信此语,凡服此药而升天者,不知其几何。又安知堕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而一方之民,尚迷而不悟。唯我大士,以悲愿力,现比丘身。结草为庵,止于峰顶。以妙智力,伏彼妖通。以清净风,除其热恼。慈念所及,毒气潜消。龙获清凉,安居岩穴。民被其德,各保其生。昔之怪异,不复见矣。由此灵贶(kuànɡ)11达于朝廷。以其于国有功,于民有惠。建寺峰顶,而酬酢12之。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缙绅13向慕,素俗钦风14。割爱网以归真,弃簪缨15而入道。大士尝居盘石16,山猿野兽,驯绕座隅。百鸟聚林,寂然而止。如听法音,久而方散。呜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无常,恬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于是寺众闻于朝廷。中使17降香18,奉敕赙(fù)赠19,以崇冥福。荼毗20之际,天地晦冥。斯须之间,化为银界。忽闻空中箫鼓响,山岳摇。瑞云奔飞,异香馥郁21。忽于东峰之上现金桥,桥上列诸天众,各竖幢幡,及雨金华,纷纷而不至于地。最后于南台上,百宝灿烂,广莫能知,冲天无际。影中隐隐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缨络铢衣22。天风飘飘,焕然对目。尔时缁白之众,千百余人,咸睹真仪,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称名致敬。始知观音大士示迹也。清气异香,经于累月23。左仆射24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览表,嘉叹久之。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岁时25降御香。度僧设供,大崇法化。至唐大历六年,改号为南五台山圣寿寺焉。五代之世,兵火连绵。诸台殿宇,并遭焚毁。虽有残僧坏屋,尚与木石共处矣。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主僧怀伟具申府尹(yǐn)26,被奏天廷。敕赐金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由是增修宝殿,绘塑真仪。烟霞与金碧争辉,铎韵共松风演妙。诸台屋宇,上下一新。嗣续住持,香灯不绝。慈辉所烛,石孕祥云。法雨所沾,水成甘露。台南数百步,有石泉焉。注之方池,色味甘洁。能除热恼,能润焦枯。舒之则沙界滂沱27,卷之则石池澄湛28。或时亢旱,迎请者相继于道途。感应如期,州郡已彰于简牍30。怀生31蒙佑,草木沾恩。自昔迄今,声华32不泯。噫,大圣以悲愿力,福被一方。而一方之民,亦不忘于慈佑。每遇清明之月,及夏季忌辰。不远百里,陟险登危。皆以净心踵足而至者,何啻百千万耶。扶老携幼,阗(tián)溢33道路,相继月余。各以香花音乐,缯盖幢幡资生之具,持以供养。于是头面顶礼,致敬致恭。睹相瞻仪,旋绕赞叹。莫不洗罪蒙福,弭障沾恩。岂徒为奔走跋涉而已哉。寺僧法忍,虑其岁月经久,灵迹湮没。持诸残碑,嘱为斯记。普明固辞弗获,甚愧非文。倘遇贤士,改而正诸,不亦宜乎。太白山释普明谨撰元至元七年庚午正月十五日都院主僧释澄渊立石。
1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2可以选用、取用;值得学习或赞许。
3(术语)由观音普现色身三昧应现之三十二身也。楞严经六曰:‘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土。’法华经所说三十三身与此大同小异。一佛身,二独觉身,三缘觉身,四声闻身,五梵王身,六帝释身,七自在天身,八大自在天身,九天大将*身,十四天王身,十一四天王太子身,十二人王身,十三长者身,十四居士身,十五宰官身,十六婆罗门身,十七比丘身,十八比丘尼身,十九优婆塞身,二十优婆夷身,廿一女主国夫人命妇大家身,廿二童男身,廿三童女身,廿四天身,廿五龙身,廿六药叉身,廿七干闼婆身,廿八阿修罗身,廿九紧那罗身,三十摩睺罗迦身,三十一人身,三十二非人身。
4《楞严经》卷六:“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5《楞严经》:“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呪。------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6计议谋虑。
7差错。
8凶恶的叛乱分子。
9佛三身之一,即应他之机缘而化现的佛身。
10道家学仙,因称道士为羽人。
11神灵赐福。贶:赐给;赐与。
12宾主互相敬酒(酬: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13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缙:插。
14谓敬慕其风俗教化。
15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16厚而大的石头
17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18旧谓每至朔望,官吏入庙焚香叩拜。
19谓赠送丧家以财物。赙: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
20指僧人死后火化
21形容香气很浓
22传说神仙穿的衣服。重量只有数铢甚至半铢。因用以形容极轻的分量,如舞衫之类。
23多月;接连几月。
24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
25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
26官名。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长官。后亦用以泛称太守。
形容雨下得很大。2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
28纯净,清晳。
29充满。
30指文书;书籍;书简。
31谓有生命之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怀生之类,沾濡浸润。”
32美好的名声;声誉。
33充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