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担纲电台主持介绍评剧部分流派唱腔艺术
新凤霞80年代末电台原声讲述
(以上录音由小编在90年代初录制于电台节目并转制音频)
新凤霞先生于年4月12日近世,为了纪念缅怀新凤霞先生,小编特将评剧名宿张平、郭民杰夫妻二人的原创文章:《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录入(有删剪)新凤霞塑像(张德蒂年塑)
新派创始人:新凤霞
清新典雅独树一帜的“新派”唱腔,在评剧艺术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推动评剧艺术前进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派”艺术不仅成绩斐然,“新派”的甜美韵律,飘若尘埃扬起,柔若湖水荡漾,令人倾倒。她的创造者新凤霞花容月貌也令人痴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称赞其为“共和国美人”是当之无愧的。
......................................................................
新凤霞电影《花为媒》剧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鼎盛时期,有多种流派百花吐艳,“新派”脱颖而出,不只让新凤霞的名字如日中天,更使评剧孔雀开屏,大放异彩。新凤霞这位杰出的新派创始人,对中国评剧的发展,有着不可泯灭的突出贡献,她的艺术建树在评剧史上永远留下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评剧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新派”悠扬甜美的唱腔,在其众多代表剧目有都显示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她的《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祥林嫂》《凤还巢》《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金沙江畔》《南方烈火》《阮文追》《临江驿》《打狗劝夫》《 的未婚妻》《三看御妹》等古今剧目,至今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其中的代表作《刘巧儿》《花为媒》拍成电影,播放全国,名扬海外。
新凤霞早年演出《刘巧儿》剧照
新凤霞是天津市一个贫民之家的女儿,原名杨淑敏,又名杨小凤,年生。父亲以卖苦力维持生计,凤霞是头大的姑娘,由于弟弟妹妹多,凤霞看见父母艰辛,一心想早些帮助父母担起生活重担。她自幼受唱京剧的堂姐杨金香的影响和熏陶,立志长大后做一名演员。7岁开始,跟随堂姐学唱京剧,12岁转学评剧,先后拜邓砚臣、王仙舫和张福堂为师,后又拜小五珠为师,工青衣、花旦,13便能登台演出,14岁主演《三笑》,16岁初露锋芒。
16岁时演出《女侠红蝴蝶》(年)
14岁时演出《天雨花》反串小生左维明
新凤霞14岁时演《潘金莲》剧照16岁时摄于天津
新凤霞学有渊源,艺术功底雄厚,走向舞台后,又受到评剧各派艺术家花莲舫、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人的影响,广为吸收,并引进京剧的吐字归音及大鼓、琴书、河北梆子、河南坠子、天津时调等多种艺术营养,使其艺术新颖多彩。
吴祖光新凤霞陪陈毅元帅(左1)去看望齐白石老人
新凤霞与梅兰芳先生合影
(左起)新凤霞、赵丹、赵青、*宗英、吴祖光、吴欢
新凤霞的嗓音有金属般的音质,甜润清脆,真假声结合,高低音并用,巧妙得当,圆滑饱满。她的演唱犹如说话,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心中有板、板中有韵,字字清晰入耳,回味无穷。
新凤霞、张德福年《杨乃武与小白菜》
新凤霞早年演出《凤还巢》剧照
新凤霞赵丽蓉《杨三姐告状》剧照
新凤霞《无双传》剧照
《祥林嫂》剧照
新凤霞的“疙瘩腔”尤为突出,令人闭目神往。她表现新时代青春少女形象最为鲜活,所塑造的刘巧儿、张五可、李秀英、杨三姐、无双等少女艺术形象,均有新意。她在《刘巧儿》中的“小桥”“采桑”,《花为媒》中的“夸月娥”等诸多唱段,均成为最受广大观众欢迎、广泛流行的“新派”经典绝唱。新凤霞以其甜美的演唱艺术,不仅吸引着广大劳动人民,更震撼了大量文化知识界并痴迷了众多青年学生跃入评剧新派之列,登门求教,投师学艺。新凤霞在评剧舞台上及银幕上别具匠心地塑造了大量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音乐唱腔上,改革、发展、创造了许多新唱腔、新曲牌、新板式、新旋律,她创造了欢快轻盈的“蜻蜓调”、凄凉悲切的“送子调”、抒情优美的“降香调”以及“反调大慢板”、“凡字调大慢板”、“滚板”等,开拓了中国评剧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填补了评剧史上唱腔艺术的空白。可谓评剧有史以来空前绝后的创举,拓宽了评剧女腔的演唱艺术。
年首演根据李六如同名小说改编的
《六十年的变迁》
(衷心感谢“长春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