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核心悸辨证论治
TUhjnbcbe - 2021/2/20 1:02:00
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者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治分类(一)心虚胆怯证1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3方药

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虚胆怯证,若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二)心血不足证1主症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2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3方药

归脾汤加减常用*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三)阴虚火旺证1主症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2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3方药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柏,或加服知柏地*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四)心阳不振证1主症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2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3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桂枝、附片、人参、*芪、麦冬、枸杞子、炙甘草、龙骨、牡蛎。

心阳不振证,若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五)水饮凌心证1主症

心悸眩晕气急,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2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3方药

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水饮凌心证,兼见肺气不宣,肺有痰湿,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六)瘀阻心脉证1主症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3方药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瘀阻心脉证,若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芪、*参、*精;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三七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考核心悸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