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八渡笋:脆嫩无渣“玉兰片”
文
排骨
上世纪90年代,百色一位官员风趣地说,得“感谢”清朝那些王公贵族,要是他们在吃喝方面节省一点,八渡笋恐怕不会引起现代人的开发兴趣。
八渡笋是麻竹笋,原产田林县八渡瑶族乡,以脆嫩无渣的口感闻名,曾为清朝贡品。当地人吃了八渡笋,再去吃别的笋,感觉是“别的笋拿来当牙签软了一点,拿来当菜吃又硬了一点”。
寻找古书里的贡品记忆
年3月的一天,田林县副县长韦纯良找到该县政府办主任潘海深。
“老潘,你说八渡笋是清代贡品,有什么依据?”
“书上是这么写的。”
“你能找到这本书吗?”
“年,我曾经去找过,但没找到。”
“你再去找找,好吗?县里要开发八渡笋,为了证明它是名产,有悠久的历史,我们需要找到这本书。”
短短的对话,让潘海深回忆起年及年的事情。
年的一天,在田林县乐里一小工作的潘海深到县图书馆找书看。图书馆馆长黄绍林神秘地翻出一本已经发黄的线装书——《幼学珠玑》给潘海深,说:“你只能偷偷看,不要公开。”那时候,读什么书是受到限制的。
潘海深从这本书里读到了八渡笋的记载,书里还提到八渡笋曾经被列为清朝贡品。14年后的年,潘海深成为八渡瑶族乡的一把手。为推动八渡笋的发展,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八渡笋曾为贡品的证据。
年春的一天,潘海深找到黄绍林,问他要那本线装古书。黄绍林说:“书不是我的,也不是图书馆的,而是城郊平么屯黄光庭的。他已经把这套书拿回去了。”
潘海深找到黄光庭。黄光庭说:“那书不是我的,是尾追屯覃逢新的。他早就从我这里拿回去了。”
据黄光庭介绍,覃逢新这个人不平常,生于东兰县,参加过韦拔群领导的队伍。队伍被打散后,他逃到尾追屯上了门。《幼学珠玑》共有四卷,图书馆提供的只是其中一卷。
当时天色已晚,潘海深没有去找覃逢新,也就未能见到全套《幼学珠玑》。年,因有副县长韦纯良的嘱咐,潘海深委托有关人员再度寻找这套书。有关人员找到覃逢新时,覃逢新说,这套书其实是尾赖屯杨再雨的,只有一卷在自己手上,其余三卷在杨再雨手上。整套书是杨再雨祖上留下的,杨再雨及其后代都是文盲,不过他保护古书的意识还在,古书得以留存至今。
《幼学珠玑》首卷为《各省学校土产备览》,书里内容简单,只记下各省下属各州府的学校数和土产名称。田林县当时属泗城府所辖。书中泗城府一栏记有“土产:降香、缜砂、八渡笋、草果、鸟药、蜡”的字样。这6种土产不全是田林所产,但八渡笋是田林出产无疑。此书全卷记下当时全国19个省(含京城)个府的土产贡品几千种,其中进贡竹笋的只有福建省的福州和延平、江西省的吉安、广西的泗城4个府。福州贡的笋叫“莱笋”,延平府贡的笋叫“笋”,吉安府贡的笋叫“浮笋”,泗城府所贡八渡笋的名称沿用至今。
年,潘海深以元的价格通过覃逢新之手购买了这套古书。为表达对覃逢新的忍痛割爱之情,潘海深专门请覃逢新到家里吃饭。席间,潘海深得知覃逢新能一字不漏地将古书背下来,就叫覃逢新背几段看看。不料,覃逢新语出惊人:“你是叫我顺着背,还是倒着背?”果然,几段倒背下来,众人目瞪口呆。如今,退休在家的潘海深依旧收藏着这套古书。
谁把八渡笋引上朝廷?
《田林县志》对八渡笋的记载非常简单。在名气方面,只有一句话,称八渡笋“被列为清朝贡品”。
有人认为,产于偏远山区的八渡笋,之所以能成为贡品,与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关。他就是岑毓英。
岑毓英是百色市西林县那劳乡人,生于年。那劳乡当时与田林八渡乡同属西林县治,八渡、那劳两地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均位于驮娘江沿岸。在清代的同治、光绪年间,岑毓英活跃于我国东南、西南地区,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官至一品顶戴花翎。因为他的崛起,驮娘江畔一时涌现岑春煊、岑毓宝、覃修纲这样一批“花翎人物”。
不少当地人认为,只有这些人物才能走进北京紫禁城,才有机会将八渡笋引进清朝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宴席。据说,慈禧太后每一餐的膳食不少于道佳肴,其中一道是八渡笋。
广西田林八渡笋农家自制笋干干货纯天然笋尖笋丝特级笋干g包邮淘宝¥36.72¥68购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记载,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清王朝的宫廷菜谱上就有了八渡笋的名字。
那么,是谁最先把八渡笋引上清廷并使之成为贡品的呢?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没有答案。当然,对于当地人来讲,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几百年来,八渡笋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后来走向了国际市场。
最好的八渡笋在平作
平作是一个村屯,属于八渡瑶族乡博峨村管辖,位于驮娘江南岸,离八渡街有10多公里泥路。要是在下雨天,越野车也只得“望路兴叹”。这一带有一座海拔米的岩桃山,坡上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气候湿热,所产竹笋特别脆嫩,堪称八渡笋之最。
要是不信,就请听听当地人的典故。每年6月,平作人开始收挖竹笋,竹笋抓在手上,可要小心,一不小心落地,竹笋即刻粉身碎骨!要是换成其他地方产的八渡笋,就没有这么脆,落地之后常常不会粉身碎骨。平作出产的竹笋之所以脆嫩,靠的是水分充足。在平作,戴着眼镜上山,常常走一会儿,就看不清眼前景物了,那是潮湿的雾气在作怪。
说平作竹笋的水分足,还有一证。田林县内不少地方出产的八渡笋,公斤的鲜笋能加工约7公斤的干笋,而公斤的平作鲜笋,只能加工约6公斤的干笋。
平作竹笋没有渣——这是当地人对比平作竹笋与外地竹笋后的评价。“没有渣”的内在含义就是专家常说的纤维少,入口即化。
平作人采收竹笋,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等笋子冒出地面五六寸,往地下挖一大截;第二种是等笋子冒出地面一尺有余,才下锄头;第三种是只挖那种才露尖尖角的笋子。第三种挖法品质最好,但会影响次年的竹笋生长,第二种挖法产量高但品质欠佳,所以,平作人目前最常用的是第一种挖法。
好笋容不得在舌尖停留
宋朝的苏东坡称笋片为“玉版”,真是绝妙。在文人眼中,笋片还有一个雅号,叫“玉兰片”,也很形象。
田林八渡笋的吃法有几种:鲜食、制成笋干或酸笋。背一个篓子,到山坳里转一圈,鞋裤湿了,背篓里的竹笋装了不少。剥去笋的“外衣”,露出粗而尖的“玉身”,放锅里煮一下,滤掉水,净炒或者配以鸡蛋——那甜香的笋片容不得在舌尖停留,唰唰落肚,然后再去安慰自己那被烫着了的嘴巴。
把鲜笋做成笋干,工艺颇有讲究。选五六寸长的嫩笋,可以全部剥掉笋衣,也可留下笋尖部分的笋衣,切片或切成丝后入锅煮熟,捞出晒到笋干暗红透亮即可。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有奥妙,弄不好,干笋就黑而变味。以晒笋这个环节为例,要是为了省事,将鲜笋放在塑料薄膜上面晒制,这样加工出来的笋就失掉了清香,原因有二:一是干笋会吸收塑料味;二是塑料不通风,所晒竹笋底部容易“发烧”变味。八渡人晒笋,用的是传统的竹制晒台,依山傍水,上下通风,许多人家的门口都有。
有外地人建议八渡人用广东的方法加工笋干,最终因风味不对而被八渡人所弃。据博峨村委的干部介绍,广东人加工笋干,要先对鲜笋浸泡发酵,然后煮熟晒制。此举可以压减笋里的糖分,但吃起来有酸味。
大部分八渡笋不产自八渡
从田林县走出去的“八渡笋”,大部分不是八渡瑶族乡出产,而是来自田林县八渡以外的乡镇。有多人的博峨村是八渡笋的原产区,每年只有40吨的干笋,产量很低。
来到八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很多当地人说,在县内其他乡镇种植的“八渡笋”,如果属于本地笋或者是从八渡引种过去的,八渡人承认这是八渡笋。然而,有不少乡镇种植的“八渡笋”,苗种来自广东。在八渡人眼里,这种笋不应该称为八渡笋。
在田林县,一些企业拿下一个商标,就开始经营“八渡笋”,所收购的干笋、酸笋来自很多地方,甚至包括田林以外的地方,品质良莠不齐。对此,八渡笋原产区的笋农颇感无奈。这也意味着,消费者购买八渡笋时,要注意甄别真伪。八渡人提供了如下甄别八渡笋优劣真伪的方法:
选鲜笋时,手感重的比手感轻的好;制成酸笋后,肉眼难辨认,只能通过品尝来甄别;选笋干时,要“一看颜色,二看大小,三辨硬度”。正宗的八渡笋干呈暗红色,碰到呈金黄色的产品要慎重。原产区的八渡笋干也有呈金黄色的,但这种产品的原料是当年第二季笋子,品质要比第一季的笋子次一些。八渡出产的鲜笋个儿大,多见盘子般大的,所制成的笋干宽大,而其他地方出产的笋干宽度小一些。一般来讲,笋干弯折起来柔软的,为好产品,反之干硬易碎的,则为较次产品。
编辑
夏岩
END
排骨,广西全州县石塘人,70后,报社记者。人在南宁,心在云端。第一份工作是生产汽车配件。改行后主要写、偶尔画,喜欢读些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