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张海南黄花梨罗汉床,到底是床还是榻
TUhjnbcbe - 2024/8/31 17:40:00

这是一张海南黄花梨的三屏风式鼓腿彭牙罗汉床(见下图),拍摄于花黎笙玥海南黄花梨体验馆。珍稀的木材、灿烂的光泽,再加上传统木匠技艺的精湛做工,更是赋予了这件明式家具极高的收藏价值。

将罗汉床陈设于厅堂,用于休闲和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十分讲究的镇宅之宝,尽显典雅高贵的气派。

罗汉床是主人经济财富、社会地位、身份价值的象征,也同时彰显了主人对贵宾的极高尊重。

那么,什么是罗汉床?你知道它的历史和演变吗?

罗汉床,是北京匠师对它的称谓,是一种俗称,也叫“罗汉榻”、“弥勒榻”。通常指的是左右两边和背面装有屏板,但呈开放式不带立柱和顶架的一种床榻。是中国古代男性用以休息和待客的家具。

罗汉床到底是床?还是榻?床和榻有区别吗?

据明代董斯张的著作《广博物志》(见下图)记载:“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ze二声)床;吕望作榻。”《广博物志》是一部考证事物起源的专门性类书。虽然这只是传说,已无从考证,但足可见床的历史非常久远。

可以想象的是,由于我们的祖先远古人类大多居住在洞穴内,为了保暖和更好的休息,肯定会将杂草、树叶、兽皮铺在地上,当然,这时候条件简陋,虽然功能差不多,但这应该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床。

据考古观点认为,床的雏形应该是土台,类似于北方地区的土炕。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多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就出现了这种土台(见下图),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床的雏形。

后来随着文明进步,床的样式不断演化。大约在商朝时期,床的形制被正式确立下来。

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床形实体,是在信阳长台关的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楚墓中发现的(见下图),该床长2.18米,宽1.39米,通高0.44米,四周立有围栏,两侧留有上下口,床面为活动屉板,下有6个矮足,雕成长方卷云纹,足高0.19米。该床通体髹漆,彩绘花纹,工艺精湛,装饰华丽,说明床当时已经普及。

其实,对比我们现代的床,古人的床有多种功能:晚上可以用来睡眠,但白天也需要坐着,或者短暂的躺卧休息,于是,“榻”就被发明了出来。

有一种观点人为,榻的起源是席子。北方人一般使用草编制成席子,而南方人一般会使用竹子编制。虽说席子十分简陋,但比直接坐在地上强多了。

最早的席子只是薄薄的一层草席。后来人们为了坐着更舒服些,就将较粗糙的稻草秸秆铺在下面称“筵”,将较细软的稻草秸秆铺在上面称“席”。这就是“筵席”一词的由来。

席子作为古代的主要坐具,一般都放在厅堂。中国人历来都很好客,有朋自远方来,往往要摆酒设宴招待,于是筵席就逐渐变成了酒宴的代名词。

古代的贵族们为了体现自己的特殊地位,遂将坐席向精细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发明了一种略高于地面的木制坐具,可方便移动,一般放于起居室和厅堂。西汉时期开始正式称为“榻”。后来又出现加大的榻,也就是卧榻。

所以榻就相当于加强版的席子。后来榻传至日本,慢慢就演化成了现在的榻榻米。

根据《后汉书·陈藩列传》中记载,东汉时期,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他总是坚辞不就,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太守陈蕃诚恳地请他相见,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徐稚一来他就把榻从墙上拿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彻夜长谈,徐稚一走就把榻悬挂起来。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称为“下榻”,一直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刘熙编写的训解词义《释名·床篇》中解释说:“人所坐卧曰床。”其中又说道:“长狭而卑者曰榻。”

东汉时期服虔撰写的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通俗文》里记载:“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枰,八尺曰床。”

这就说明了,榻比床短小狭窄而又较矮。

其实,总体而言,床和榻的作用本质上差不多,并无太大分别,只能说略有不同。

床与榻的三个基本区别:1、从规格上看,床要大些,榻要小些。2、从用途上看,床是晚上睡觉用的,榻是白天坐、卧、躺用的。3、从摆放位置看,床一般放在卧室,而榻一般放在起居室或客厅。

我们再从历史演变的脉络来看:

首先是席居制时代,人们席地而坐,坐姿是跪坐。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榻。

到了唐朝中后期,榻越来越高,人们可垂足而坐。

后来,吸收了胡人文化,有了胡床,体积很小,只能容纳一人坐,这也是中国椅子的起源。

五代到宋代,胡床逐渐演化出来各种椅子,在这一时期,古人彻底告别了席居制。

到了明清时期,床又演变成了封闭式的架子床和拔步床,像一个个小单间,私密性和保护性很强。而各式椅子凳子,包括圆凳、方凳、鼓凳、长条椅、灯挂椅、官帽椅、交椅等等,也成为了流行用品,家具制作工艺水平达到巅峰。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罗汉床,大概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这其实是一种介于床和榻之间的家具,体型较大,四周又可以安装矮围子或者屏风,可以阻止物品滑落,保护身体,增强安全性。

罗汉床可坐可卧可躺,可以休息也可以待客,搭配一个小炕几,可以聊天、饮茶、小酌、下棋、阅览群书字画,功能多样,舒适惬意,方便实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罗汉床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有束腰的多为鼓腿彭牙大挖内翻马蹄,无束腰的则为直腿式。

罗汉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围子的做法上,最常见的是“三屏风式”,即后、左、右各一片;其次是“五屏风式”,即后面有三片,左右各一片;还有“七屏风式”(见下图),即后三片,左右各两片,这一种在清朝中后期才开始流行。

围子的做法,又分为:独板围子、攒边装饰围子、攒接围子、斗簇围子、嵌石板围子等五种。

自五代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自明代以来,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开始强调自身的装饰。清式罗汉床,往往正面呈现山家形围子,两侧也常用台阶形式,所以中间的围子就造得越来越高,中间开始镶嵌大理石,也变得越来越奢华。

至于罗汉床的名称由来,目前尚无定论,说法众多。目前流传比较普遍的有:

说法一:因为早期罗汉床多为庙堂中的高层人士,如方丈、住持之类的用具,他们白天在上面打坐,晚上就在上面睡觉。这些有身份的大和尚一般称之为“罗汉”,故称其为罗汉床。

说法二:因为罗汉床鼓腿彭牙的造型,腿牙曲线向外,有较大的弧度,极像寺庙中的大肚罗汉,憨态可掬,故俗称“罗汉床”。

彭召民的画作《大肚罗汉》

目前可查到的世界上最贵的罗汉床,是香港苏富比年春季拍卖会上成交的一款“明十七世纪黄花梨独板围子夔龙纹罗汉床”(见下图),成交价为人民币44,,元。它有三面独板围子,与牙条同饰螭龙纹,螭龙身型卷曲矫健,威猛逼真,造型端庄稳重。在传世明代家具中十分罕见。

这是原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款“三屏风攒接围子罗汉床”(见下图),收录于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成为行业学习的标准器。

该罗汉床是铁力木床身,紫檀木围子,于年5月13日,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人民币万的价格成交。目前该罗汉床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花黎笙玥的海南黄花梨罗汉床(见下图),采用了目前存世有限的濒危树种海南黄花梨作为木料,是最新国家红木标准唯一认可的海南黄花梨木料,属于香枝木类别,学名降香黄檀。

属于三屏风式,中间屏风略高,三面镂空,以黄花梨短料攒接而成曲尺状棂格围子,呈“T”和“L”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每段木料的边缘及拐角处,打磨圆滑,构成很舒服的把手,抓取时手感舒适,符合人体工学。

曲尺,原本是木工量方、画线、卡方正的工具,即鲁班尺,又名角尺、拐尺、锯尺,一边长一边短,短边通常为长边的60%。

在传统家具中,曲尺纹是攒斗几何纹饰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意义的几何图案,广得古今青睐。曲尺纹样,在云冈石窟第十窟的北魏栏杆上,即已可见。诸多中式的园林游廊,窗格、家具中都有使用。

明代的文震亨在他的著作中阐述,这种“曲尺图案”更加适合文人的书斋,而“万”字纹则适于女人的闺房。

这种图案使得整个罗汉床通透、秀丽、轻灵,令人赏心悦目,若是再加上不同的室内光影,千变万化,摇曳生姿,将呈现出难以言喻的禅意和美感。

相比于上半部分的轻灵,罗汉床的下身则稳如泰山,给人踏实安详的感觉。腿部采用大挖内翻马蹄造型,榫卯工艺相接,用一整块木料制成,形似香蕉,也叫“香蕉腿”,线条流畅,浑然一体,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增加了一丝活泼的气息。

腿足间以素直牙条相连,鼓腿彭牙,再加上中段的束腰,一收一放之间,层次分明,相得益彰。

罗汉床上放置一款精巧的小炕几,一瓶绿植、一盘水果、一本书,亦或是一杯香茗,可以一人独处,也可以二人对聊,享受从容的生活节奏。

点一支禅香,泡一席清茶,置几个小物件,“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这般情趣,是何等的洒脱自在?

(以上罗汉床照片拍摄于花黎笙玥海南黄花梨体验馆)

古人造物,其中的规制、搭配、造型,点点滴滴的细节,绝非异想天开,冲动而为,每一处都蕴含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契合。

一张罗汉床,仅从这个名字,仿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张海南黄花梨罗汉床,到底是床还是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