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州故事十八甫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十八甫

(20年代广州市交通地图)

在我们出发十八甫前,先给大家讲讲,一直在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

相传,清朝初年,平南王尚可喜率领清兵攻占广州城,沿途遭到民众的截击,特别是清兵开到广州市郊龙眼洞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几经艰险,才攻陷了广州城。尙可喜发誓要血洗广州,准备下令杀人三日,从西门起连杀十八铺路,以解心头之恨。

当时有一个良心未泯的幕僚王湘泉得知内情,大惊失色,心想:「一甫路就是十里路,十八甫就是一百八十里,血洗十八甫,广州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屠刀下!」他万分焦急之际,突然想到:古代的「甫」与「铺」相通,我何不以「铺」代「甫」,这样可以减少伤害无辜。

王湘泉马上叫来两个心腹士兵,向他们如此这般交代一番。要他们赶制十几块木牌,写着「第一铺」、「第二铺」,一直写到「十八铺」。然后连夜拿去立标志。从六脉渠的第一津起,算是「第一铺」;横过一条街,又钉上「第二铺」;过二三十米,又钉「第三铺」;转个弯,又钉上「第四铺」;当钉到「第九铺」,发觉这条街很长,怕引起怀疑,聪明的士兵当机立断,以六脉渠为界,分为「上九铺」和「下九铺」。经过一夜奔波,总算将「十八铺」的木牌钉完。

第二天,执行「杀人十八铺」的清兵不熟悉环境,不知底细,果然杀到钉有「十八铺」的木牌处便罢手。

其他百姓听闻清兵屠城,仓皇跑到六脉渠里躲避。怎知那天刚好下了一场暴雨,六脉渠水陡涨,不知淹死多少在渠中避难的百姓。这就是广州历史上的「杀人十八铺,屍六脉渠」的惨案。

后来,为了避免露馅,人们悄悄刮掉了木牌中「铺」字的金字旁,这样一来,「铺」字便成了「甫」。就这样,西关出现了一连串带「甫」字的地名。

这时候有些不熟广州的小伙伴就会问了,为什么叫西关?,西关是哪?——西关是广州荔湾区的旧称,现在的西关,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又分上西关和下西关,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清时西关可是南海县甚至整个广东省的贸易中心,古时候的广州城又分南海和番禺两个县管辖。

西关就位于上图中的紫红色区域,从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旧时西关在未繁荣之前算得上是一个城乡结合部,那个时候,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是一片水乡之国,那里大多数都是在池塘里种莲藕与香菱的乡民。

(白鹅潭)

说起“水”那就得提提西关南面的白鹅潭,虽然名字后面有一个“潭”字,但它并不是我们想象里的那种类圆形的湖泊,而是环绕广州荔湾区沙面岛的珠江河面,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之处,同时也是珠江内河最宽的地方。

自广州建城以来,白鹅潭就是一处水陆交通的要地,明朝海禁,清朝的闭关锁国。都禁不住沿海的人民与海外接触,因此西关担任起了一个与外国交易的重要口岸角色,当时的清政府封建腐败,国力衰弱,已经落后于外国列强许多,迫于当时政治形势不得不同意与洋人进行交易,为了勉强维持清政府最后的一点“面子”,与外商的商业活动不允许在城内进行,只能在渡口交易,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以及码头,这在以前被我们称为“夷馆”。

而我国的商人所建的商馆则被称之为“商行”,这就是广州“十三行”的来历,十三行在当时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西关的繁荣,但我们接下来提到的十八甫要比十三行早得多,十八甫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从明朝就发展起来,因沿西濠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有十八条商业繁盛的街圩,所以名为十八甫。

十八甫

这十八条街自打存在起,就与“水”有着无可分割的联系,那时候广州的大西门外,西濠涌还有涓涓溪流,与大观河相互交织,而这十八甫就是这两条河涌的沿岸,十八甫中很多地名已经消失,西濠涌和大观河也深埋地底,二至八甫变成了光复路,十五十六甫则变成了桨栏路。

那么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到这边,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的这里留下遗迹。

01

第一甫第二甫(第一津街,第一津南面)

第一津街很好找,因为之前就存在有这一个街道。我们直接打车就来到这里。

那么可能又有小伙伴问了为什么只有第一津而没有第一甫呢?

广州人说起第一津便会说:“第一津——冇甫(谱)(没谱)”。广州也有一句俗语,“人好你话好,唔识花共草,行到第一津,完全冇晒甫(谱)”,这句俗语是说人云亦云的意思,但是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第一津原本也是叫第一甫,因其位于通向越秀山脚之兰湖水道(今流花湖),是明代城西护城河的第一个埠[bù]头。所以以前的人们称之为“通津”。

在寻找十八甫的历史资料中,发现了有趣的故事。

在西华路(第一津路西面附近)的驷马涌原名叫“洗马涌”,这个名字可以追寻到年,即清顺治六年前,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受命南征,八旗大军横扫江南,直逼百粤,史称“两王入粤”。彩虹桥一带帐幕连云,旗幡隐隐,戈戟重重,是清军大营的所在地。每天黄昏,几千匹军马就在河里洗澡,驷马涌和洗马涌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现今驷马涌)

城陷之后,清军大肆焚掠屠杀,广州形同废墟鬼城,军队驻扎城外。平南王府的军马在东山一带放牧,留下了马棚岗等地名,而第一津则成了靖南王府牧马的草场。至今西华路一带,还保留着骏马坊(原名驷马坊)、马王通津、驷马直街、司马坊等地名。

据资料显示,第一津街的南面50米称为“第二甫”,直出西华路。后来改为生活小区,位置大概在光复北路的桃园社区,所以第二甫路已经不存在了。

(桃园社区)

第三第四第五甫路在地图上也搜寻不到他们的信息。

03

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光复北路附近)

现今具体地址在光复北路北至西华路,南至龙津东路与光复路相接。年扩建成马路,并统一命名为“光复”,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光复河山之意。

虽然这些道路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们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走到这,没想到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水脚就是以前涌边的渡口,但如今西濠涌早已铺满水泥地砖,这些渡口自然也就无处可寻了。

我们继续沿着光复北往南走,走到光复路中。

04

第六甫第七甫第八甫(光复中路)

第六第七第八甫路旧址应位于光复中路,北起龙津东路,南至上九路,中段与长寿东路相交。

和光复北路一样,年扩建成马路,并统一命名为“光复”,为纪念辛亥革命、光复河山之意。

光复中路是如今广州有名的“针车一条街”。这里针车行林立,也有五金水电、服装设备、物流快递,美容美发等商铺聚集在此做生意。

但是很少人会知道,这条各类商铺林立的马路,曾经有一个遐迩闻名的称呼——“报馆街”。

印刷机嗡嗡的轰鸣声和走街串巷卖报人的吆喝声,仍不时在现代生活在那的人们耳边回响。12米宽的光复中路两旁,低矮而朴素的新建筑和旧房子摩肩接踵。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绝大多数的旧报馆早已变得破败落没,人们难以辨识它们最初的面目。

从上九路拐入光复中路约米的地方,一座4层高的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一楼层的店铺旁门牌上写着光复中路号,在翻查《广州市新旧门牌对照表》中这里的旧门牌应为光复中路48号。

现如今建筑一楼是建材仓库,原本的针车行也搬走了,2~4楼是民居。该建筑风格体现了早期现代主义的特征,而且又包含了部分古典风格元素。

(光复中路号)

~年期间《群声报》、《中山日报》、《广东日报》、《中央日报》、《南方日报》先后在此办公。

在这里前面米的地方有一个老房子,上面挂着崭新的“光复中路号”门牌,但在大门上方一个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藏着一个旧搪瓷门牌,上面写着繁体字“光复中路七十六号”。二三楼的立面虽然改动严重,但在二三楼阳台皴裂的墙体上,仍留有繁体字“×声日报社”的字迹。

(光复中路号)

05

第九甫,第十甫(上下九,第十甫)

第九甫就是今天的上下九步行街,由于第九甫路特别长,所以就以六脉渠为界分上九甫和下九甫,现在是叫上九路和下九路,从人民南路至恩宁路,全长0多米,而六脉渠早已不存在了,它的原址在德星路上,在那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上下九步行街)

宋代时,下九路一带(时称绣衣坊)形成了西关最早的商业聚落。至明代,随着大观河的开凿,下九路发展成为城西主要商业街圩,并逐步扩展为十九个“甫”。而今日上下九所包括的上九甫、下九甫和第十甫,便是得名于此。

清代的时候,上下九一带曾经有很多富商巨贾的私家园林。位于下九甫绣衣坊的文澜书院是广州商界的“众议院”,为绅商代表议事场所。年,广州兴起拆城墙运动,很多豪宅被拆除,在相关部门的倡议下,这一带兴建了很多骑楼来代替宅院,上下九、第十甫路的骑楼大多数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初,政府重点划定广州三个商业区,上下九便是其中之一。上下九被扩筑成宽17米的马路,两旁建起了美轮美奂的骑楼,百货业、饮食业、金银业纷纷进驻,这里成为众多工商业巨子的摇篮。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何善衡的金融事业从上下九起步;澳门华人何贤刚出道时就在何善衡开设汇隆银号司理,他的弟弟何添是银号的见习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当年路的北面大多是金铺,南面则是是卖花纱棉布,而下九路北面大部分是鞋店和床上用品店。

年,上下九的商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近30家饮食店有12家停业、4家合并、2家迁走,情景萧条。但即便是在这期间,上下九一带商店的商品依然琳琅满目。

年9月,第十甫、下九路开辟为晚间步行街(上九路并非步行街,但人们早已习惯称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时称“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7年9月30日,发展为全天步行街。直至今日,上下九仍然是广州骑楼建筑保护最完好的地区。

(高峰时的上下九步行街)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8大商业步行街之一,上下九步行街已成为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一张名片。“到广州没到上下九,就不算到过广州”的说法更是坐实上下九的地位。

06

十一甫(恩宁路)

十一甫路早已并入了恩宁路。

恩宁路原名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中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年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

恩宁路为何取名“恩宁”二字?是因为过去恩宁路的一头有一条村叫恩洲村,另一头是叫宁溪村。修建这条路时,必须穿过这两条村。后经双方协议,最终就命名为“恩宁”。

恩宁路藏着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在这里分布着十几处文物古迹,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

短短的一条恩宁路,市井与文艺并存,年轻的人们在这条街上寻找文艺,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们自顾自地晾晒着衣裳,淡定地生活。没有人能想到这里曾经拥有着多栋的骑楼和历史建筑,如今,这条路依然是适合放慢角度,用脚步丈量历史的老街。

恩宁路被当地人称作铜器街,这里的打铜技艺清末时最为繁盛。铜器虽没有金银器贵重,但也有它自己的矜贵之处,它不能回炉再造,所以广州的工匠技术是很出名的,“苏州样,广州匠”说的就是广州打铜匠。这家店老板放着特色又有古韵的音乐,忙活着收拾他的铜器件,离近一看,真有穿越了的感觉。

沿着文化气息浓厚的恩宁路,不知不觉我们就走到了下个目的地。

07

十二甫(十二甫西街附近)

在十二甫西街里偶遇了民族英雄詹天佑的故事。

詹天佑的故居和纪念馆就坐落在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古朴的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关大屋。在纪念馆的旁边,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学,一个绿色小花园将故居和学校连接在一起,花园内建有微型的“人”字铁路和“八达岭长城”,这是对“中国铁路之父”的伟大杰作——京张铁路的纪念。

(詹天佑小学)

08

十三甫,十四甫(和平西路、十三甫路,杨巷路附近)

现今的十三甫路范围在和平西路东至十八甫南、北交会处,与和平中路相接。

如今的十三甫路和和平西路紧挨着,具体的历史信息也已经很难考证。十三甫附近现在成为一个小型的宠物市场。

十四甫已经消失,但十四甫水脚地名至今还存在着。

据《南海县志》记载,十四甫旧址应该在光华庙前,后面就是瑞兴里口的天后庙,瑞兴里如今改名万钟西,十四甫码头即在杨巷路西怀远驿西侧地点。

照此推论,十四甫也应该就在今杨巷路附近。

09

十五甫,十六甫(宝华路,十六甫大街附近)

十五甫、十六甫也曾经迁移过地址,据《粤小记》记载,清道光壬午(年),两甫被火烧毁,重建后改名十五甫正街、十六甫新街等,以示不同于昔日的甫址。

十五甫原址在今光复南路一带,失火后商民集资改在宝华路重建。

宝华路北接华贵路,南至恩宁路。原名宝华中路和十五甫,上世纪30年代扩建为路,后沿用“宝华”二字作路名。其中的浆栏街如今仍还属于十六甫。至尊武者黄飞鸿的宝芝林,就是发迹于此,精武门也曾经在此落户。即今天的桨栏路号。

十七甫,十八甫,十九甫(今十八甫路)

十八甫并不难找,至今还是大路,并衍生了十八甫西、南、北等路名。

十八甫路东起杨巷路,西至十八甫北。年马路扩建时,曾将十七甫部分并入。是由十七甫、十八甫两街合并而命名。

十八甫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叫怀远驿,巷子很窄,才四米宽;很短,不到两百米长;在麻石板路的两边,都是砖木结构的西关老屋,人不多,很清静。附近还有怀远北、怀远横、怀远北横等更小的巷子。很难想象,六百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商贾凑集如云、财货积聚满市的地方。

(怀远驿故地)

明永乐三年(),中国发生了两件与海洋有关的大事。一件是内官监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扬帆挂席,第一次远征西洋;另一件是朝廷在广州、泉州、宁波设立市舶司,负责朝贡贸易。

这两件事情,都与怀远驿有着很深的关系。那一年,广州坊间哄传,西城外十八甫蚬子步将大兴土木,修建高级旅舍,专门接待来广州贸易的外国“贡使”。这个消息为人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果然,没多久来自四乡八镇的工匠,便都集中在蚬子步,江面也挤满了运载石料、木料的船只。打地基工人的呐喊声,搬运木料的号子声,凿石的叮当声,上梁时的鞭炮声、锣鼓声,从年春天响到秋天。到第二年的八月,美轮美奂的怀远驿便展现在广州人的面前了。

站在城墙上向西眺望,斜阳夕照之下,一百二十间房子,齐臻臻的碧瓦朱甍,雕梁画栋,堂庑俨然,牌坊楼阙,横铺地面,极尽富丽堂皇。

明代一直实行禁海,不准民间出海做生意,但“四夷朝贡”贸易,不在禁例之内。朝廷委派市舶太监,在广州设立“市舶中官公馆”。广州市舶司主要管理来自暹罗、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和西洋的“贡船”。暹罗一年一贡,或一年两贡;占城一年一贡。

出于对外商的戒备心理,怀远驿的地点,不能离城太近,以免对海防构成威胁,但也不能离城太远,缴税通关要方便,交通运输要方便,生活也要方便。于是,十八甫蚬子步便成了不二之选。这里离广州城不远不近,一条西濠画地为牢,把洋人与城里隔开了;南面是浩瀚珠江,如今的和平中路、和平西路,曾是明代初期的珠江北岸,而十三行路、文化公园一带,则是大大小小的沙洲。

名义上,海外贸易已经停止了,但打着朝贡旗号的番舶却麇至沓来,完全不理会朝廷规定的贡期。有些则以途遇风暴,要补充粮食淡水为由,要求泊岸。市舶司不胜其烦,最后还是得找商人开设牙行(抽取佣金的商行),后来由于私人外贸太过兴旺,市舶司根本管不过来,只好减少权限,只管征税,不管交易。交易全由牙行自理,由此形成了掌握外贸垄断权的“三十六行”。

除了三十六行的官牙(旧时经官府指派的牙商)之外,其他商家不能公开染指对外贸易。每年四、五月是番舶入港的旺季,一船一船的象牙、犀角、龙脑、沉香、珊瑚、檀香、硫磺、苏木、降香、油红布、西洋铁,陆续靠岸。牙商上船验货,测量船只的大小来征税。

(在码头拍卖洋货)

番舶交易完成后,不能马上回航,还要耐心地等风向转为东北,才能出海,有时也要等上京进贡的贡使回来。这段时间很漫长,也不能一直住在船上。所以官府兴建怀远驿,便是为了给洋商提供一个休息之所。

怀远驿的设立,是西关商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奠定了西关在中国对外贸易的龙头位置。

处于上下九步行街内的第十九甫常常被忽略。如果不注意,人们很难找到这个“十九甫”。十九甫是一条长不到米的巷子,连接着上九路和一条叫做“良巷”的巷子。

“十八甫”这个地名对广州人来说有一份特别的情意结,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和好感的名字。广州,是一个因为地名足以让人爱上的城市!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