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村绿化设计专题研究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24/4315789.html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在我国国土资源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乡村经济发展需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乡村绿化环境建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乡村绿化建设也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乡村绿化可以创造足够的绿色空间和绿化规模,发挥绿化生态涵养水分、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等作用,通过乡村绿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品质,乡村绿化的营造具有广泛而又重要的意义。

1

植物空间构成

植物本身的物质形态决定了其在空间中的空间作用,乡村植物空间构成主要有基面、垂直分隔面、覆盖面和时间四种,形成了植物空间的基本构成,这四种植物空间构成既可以相互融合,又可以以组合的方式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1.基面

Kevinlynch说过,“空间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但唯一的连续的面却在脚下”,可见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间范围物。

2.垂直分隔面

垂直分隔面是园林植物空间构成的最重要的性能,是由一定高度的植物组成的一个面。垂直分隔面形成清晰的空间范围和强大的空间封闭的感觉。

首先,直立的树干即为处在外部空间中的支柱,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以不明显的方式来表达垂直分隔面的。

其次,树枝分支高度和叶子的密度影响了空间的围合感。乔木中,阔叶树种或者针叶树种,营造的围合感与其体积成正比。落叶植物的围合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夏天是封闭的,冬天是开放的,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落叶植物的树枝上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范围和常绿植物在竖向上可以形成稳定的空间封闭效果有着显著的区别。

3.覆盖面

大、中型树冠相互连接构成了覆盖的园林植物空间。植物空间的覆盖面通常由分支点高度在人类身体高度以上的枝叶形成,这限制了人类看向天空的视线。

覆盖面的特征和树叶密度、分支点高度和种植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叶形成的树荫遮天蔽日,带来的封闭感最为强烈,冬天落叶植物仅以树枝覆盖,人向上看的时候视线通透,封闭感最弱。

4.时间

园林植物空间和建筑空间最大的区别取决于“时间”这一维度。

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生长、发育到成熟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个在叶片、花朵颜色、香气、枝条、株型和一系列的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构成了四个不同的季节变化。

植物的这种季相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景观空间的组成,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可选择的空间类型。当落叶植物围合植物空间的时候,围合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到夏天,枝繁叶茂的树可以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秋冬季节到来时,伴随着植物叶片的凋零,人的视线可以突破限制,逐渐延伸到外部空间。

其次,季相变化中的颜色变化也非常明显,通常来说,叶子和花朵的颜色在一年四季中都有着丰富的变化。园林植物营造的景观是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景观。

2

植物空间类型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任何事物都寻求方便、实用,才能与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匹配。植物空间的设计也顺应了这种发展需求。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场地不同、其植物的空间规划也不同。

植物空间类型包括:开敞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覆盖植物空间、纵深植物空间、垂直植物空间、完全封闭空间等。

1.开敞植物空间

开敞植物空间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人们的视线高出植物景观的空间。

这个空间没有覆盖面的限制,其大小空间形式只是由基面和垂直分隔面来决定的,但在这个空间内,垂直分隔面只以地被植物和较为低矮的灌木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身处其中,人的视线开阔,心情舒畅,容易放松心情从而得到满足感。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除了使用草坪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外,应该推进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易于维护和管理的地被植物的使用,来营造这样的空间。

2.半开敞植物空间

半开敞植物空间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四周并不完全开敞,部分的视角被植物阻隔了人们的视线,是开敞空间向封闭空间的过渡,是出现在园林中最多的空间类型。

它还可以使用地形、岩石和小品等景观元素和植物配置在一起来实现。半开敞的植物空间可以抑制人们的视线,以指导空间的方向,实现“障景”的效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封闭的那一面,可以使用大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层配置模式,这样能够带来更好的生态效应。

3.覆盖植物空间

覆盖植物空间通常位于树冠与地面之间,通过枝干的分枝点高度和密集的树冠形成空间的感觉。

大型乔木是形成覆盖空间的好材料,这种植物分枝点较高,树冠一般较大,具有很好的庇荫效果,无论是孤植或群植,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遮阴休息区,这种植物空间的营造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此外,藤本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门作为攀附的载体,也可以有效构成覆盖空间。

4.纵深植物空间

狭窄而长型的纵深空间因为两侧的景物不可见,更能够导引人们的方向,人们的视线会被引向空间的一端。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经常见到植物材料来兴建的纵深空间,如溪流峡谷等两边种植着高大的乔木形成密林,道路两旁整齐的种植着高大挺拔的行道树。营造这种空间时枝繁叶茂的大型乔木为最佳材料选择,在纵深感被加强的同时,生态效益也被提高。

5.垂直植物空间

垂直面被植物封闭起来,顶平面开敞,中间空旷,便能形成向上敞开的植物空间。分支点低,树冠紧密的小型和中型的乔木形成的树列,高大的修剪整齐的绿篱,都可以构成一个垂直植物空间。

这种空间只有上方是开放的,使人仰视,视线被引导向空中,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封闭感和隔离感,纪念花园中经常出现这种空间。

6.完全封闭空间

垂直植物的株型能构成竖向上紧密的空间边界,当这种植物和低矮型平铺生长的植物或者灌木搭配使用时,人们的视线被完全闭锁,围合感更为强烈,大型乔木作为上层的覆盖物,整个空间的就变成了完全封闭的空间。

这种空间类型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或植物园中最为常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这种植物空间具有最复杂的群落结构、最丰富的植物物种和最明显的生态效益。

3

植物空间特征

园林植物景观是户外空间的一个重要的性能表现,它与园林建筑、水、地形和其他元素一起来构建的园林中的不同。其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植物景观空间具有第四维界面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和建筑空间最大的区别是在植物景观空间的第四维界面“时间”。

2.空间形态复杂和多样化

在园林植物的空间结构成,主要是自然形态的树和花灌木,使得空间形式更自由和富于变化,增加了景观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空间形态的变化和活动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形式体现在植物从幼苗到成熟期的转换,景观植物群落生态因子的调节和变化,植物根据季节产生的不同的空间形态。

4.园林植物空间尺度变化幅度大

建筑空间是基于建筑物的功能设计,它的规模并没有改变。但作为主体种植的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很大,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空间感受。

4

植物空间运用

植物空间运用,主要考虑植物构成空间与场地的联系,包括其完整性、连续性、层次丰富性、设计语言突出性等要点。

1.围合

完善由建筑和墙所构成的空间范围。当一个空间的2面或3面是建筑或墙,剩下的开场面可由植物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2.连接

用植物将景观中其他孤立的因素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同时形成更多的围合面。连接形式多用线性的种植。当然植物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山水、建筑的联系,使人工和自然要素统一在绿色中。

3.装饰和软化

沿墙面种植乔木、灌木或攀援性植物,以植物来装饰没有生机的背景,使其自然生动,高低疏密的植物形成变换的空间。

4.加强与消弱

植物与地形结合可以强调或消弱由平面上地形变化形成的空间。将植物置于凸地形或山脊上,能明显的增加凸地形的高度,随之增强了相邻凹地或谷底的封闭感。相反,若将植物种植在凹地形的底部或周围的斜坡上,将减弱或消除地形所形成的空间。

5.障景

为使景观主体更具吸引力,可选用障景方式,在远距离处布置障景(包括地形、植物、建筑等)。

6.漏景

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在植物设计中,植物的漏景主要指疏林手法的运用,在人与被观赏物之间布置分枝点高的乔灌木,达到视线半通透的目的。

7.水平空间中的植物运用

水平空间的植物,植株低矮。人的视线开敞。

在水平空间中营建私密性空间,需以植物围合,或结合地形隆起营建。

8.沟谷空间中的植物运用

a.谷底空间开敞,谷底两侧都有较高的观赏点。植物的运用应防止对谷底空间的“绝对封闭”。

b.凹地形中,由地形所引导的视线一般都是向内或向下。凹地形一般伴随着湿地或河流,为突出凹地形地貌地物,植物设计应去繁从简。

c.在凹地形中,由于地形坡度大,在视觉上形成指向性空间,其地形容易形成孤立感的环境氛围,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私密感。

d.平地上塑造地形,可采用挖填方方法对现状地形进行梳理,即在挖方两侧填方,达到挖填平衡,同时,新成型的地形空间更加丰富。

e.凸地形因为其较高的地理位置,所有在视野的开敞性上具有优势,植物设计应尽可能避免视野上的封闭。

f.凸地形上的建筑,因为地势较高,容易受寒风或太阳长时间照射,所以在植物设计上,以围合形式为主,对建筑进行围合。植物与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易形成凸地形的植物空间的单向视野。

5

植物环境作用

植物色相、明度、纯度在植物设计中有着不同作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方式也决定了植物空间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植物的植株类型、叶形、花形、花期等,也会影响植物营造空间给人带来的五官感受。

植物的作用包括:分隔、强调、框景、功能性等作用。

1.分隔作用

依据植物本身的物理特征,选用乔灌木对空间进行有序划割,结合使用需求,营造新的空间序列。

2.识别作用

植物的组合形式或植物枝叶颜色容易打造环境背景,结合景观小品,容易提高景观的识别性。

3.强调作用

植物可以弱化建筑或景观小品的硬质感,协调建筑或景观小品与环境的关系,使建筑或景观小品与环境更协调,进一步加强了植物对建筑或景观小品的烘托作用。

4.框景作用

植物乔灌木合理搭配组合,形成植物空间。在观察点与被观赏物之间形成绿化框架,达到框景作用。

5.色彩作用

a.植物颜色丰富,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在具体植物设计实践中,在明度上,一般选用中间色调植物作为深色和浅色之间的媒介,使植物融合为一个整体。

b.在植物设计中,为突出近观赏者植物群落的观赏性,可选用深色植物充当浅色植物的背景。

c.深色植物具有吸光性,在视觉上,容易拉近人与物之前的空间感受,浅色植物则反之。

d.深色叶植物颜色厚重,给人以稳中感,浅色叶植物则轻飘,给人以轻盈感,在植物搭配上,浅色植物在上,深色植物在下,整体视觉感受会更为重。

e.由于常绿植物终年植物颜色不随季节变化,在植物群落设计中,多以背景植物出现,在植物群落设计中,为避免常绿植物过多而显得画面无变化和压抑,植物配置应考虑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6.形状作用

a.圆形植物因其外轮廓圆润而具有张力,在植物群中,突出作用强。而锥形植物的轮廓特征强烈,在植物群中,更易突出。

b.植物设计应避免植物体量的均衡均质化,应在植物大小、形状特征、季节变化上做合理搭配,力求色彩搭配融合、空间变化有序。

7.功能性作用

a.常绿植物因其常年保有大量绿叶以及高大的树干树枝,所以具有一定的挡风效果,以常绿植物组合成植物群落,布置在建筑西北位置,有利于阻挡冬季来自西北的寒风对建筑的影响。

b.常绿植物一年四季无太多变化,所以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很好的被作为生态屏障。

c.植物设计应遵循变化有序,过于分散的常绿植物,会使布局琐碎,集中配置常绿植物可统一布局。

d.落叶树的枝条具有视野通透性,搭配常绿植物更显眼。

e.粗质感的植物更具观赏性,所以粗质感的植物趋向观景者,细腻感植物则反之。

f.合理有效的植物搭配会使植物群落与周边或建筑联系更紧密和协调。

6

乡村植物分类

乡村原本就长有一定数目的原生植被,比起“引种”和“栽植”,更多的应该是梳理和调和,从而营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乡村景观。乡村植物的选择以低矮乔灌木以及地被为主,从高度和生态习性进行分类。

1.按高度分类

高型(H厘米):竹节芒、蒲苇、矮蒲苇、玫红蒲苇、蓝杆芒、紫御谷等。

中高型(H90~厘米):斑叶芒、细叶芒、银线芒、克莱因芒、玲珑芒、重金柳枝稷、罗斯特柳枝稷等。

矮型(H60~90厘米):金边大米草、大布尼狼尾草、紫叶狼尾草、阔叶狼尾草等。

低矮型(H60厘米):蓝滨麦、须芒草、沼湿草、羽状狼尾草、细茎针茅、棕*苔草、棕榈叶苔草、东方狼尾草、血草等。

2.按生态习性分类

耐旱观赏草:蒲苇、矮蒲苇、玫红蒲苇、细叶芒、银线芒、狼尾草、须芒草等。

喜湿观赏草:芒草、芦苇、芦竹、蒲苇、石菖蒲、水葱、纸莎草、灯芯草、苔草等。

耐阴观赏草:蓝羊茅、矮麦冬、金边阔叶麦冬、斑叶草可在轻度遮荫条件下生长,大部分苔草喜欢在郁闭遮荫的条件下生长。

喜光观赏草:芦竹、狼尾草、须芒草、柳枝稷等。

7

植物设计与树种选择

乡村植物现状主要存在“脏乱差”、原生植物利用不当、植物种类单一,缺乏多样性、植物配置模式过于城市化以及后期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

乡村植物设计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养护低成本、植物自身具有相对较高的经济价值)、乡土性原则(植物品种的乡土性、植物群落结构的乡土自然性)、特色性原则(资源特质、人文历史内涵)、风水原则(保护古树,有古树的地方有风水;聚集挡风的作用,形成独立的小气候)。

村庄由于功能较为简单,规模较小,一般可归类为:村口绿地、公共活动场地、道路绿地、宅前屋后绿地、庭院用地、滨水绿地、农业生产用地、乡村空地等。

1.村口绿地

村口设计注重乡村的形象,其形象标识一般以孤植大树作主景,可以提示入口或空间的转折,种植色彩明快的高大乔木如香樟、榕树、银杏、枫树等可以起到识别道路及标志的作用。

利用不同植物营造开敞式植物空间,一般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地。

2.公共活动空间绿地

公共活动空间一般以娱乐休闲为主,其绿地空间主要包括健身、游憩、娱乐活动、休息等空间。

健身空间。健身场地主要满足人们体育锻炼活动。适宜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下层不宜大片种植低矮灌草,既保证林下空间的通透,又满足人夏天遮荫冬天晒太阳的心理需求;

游憩空间。组织特色花木植物,兼顾四季景色变化,结合自然山水景色,布置亭、廊、花架等园林建筑;

娱乐活动空间。儿童活动区周边植物选择应无刺无毒,色彩鲜艳的树种;成人休息区宜种植遮阳乔木,并设置适量的座椅,供林下喝茶、聊天、下棋等;运动场四周可砌筑花池,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较大场地的外缘可种植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

休息空间。片植枝叶茂密、形态优美、能遮挡人视线高度的小乔木或高大灌木丛进行围合,上层还可配置观赏性强的高大乔木。

3.道路绿地

乡村道路绿地主要考虑植物对道路的交通(植物分叉点高,掉果不造成道路安全隐患)影响以及季相特色。道路绿地主要包括交通主路、宅间道路、游憩小道植物设计。

交通主路。在通村公路两边可栽种常绿乔木配以草花、花灌木、草坪。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

宅间道路。在一边种植小乔木,一边种植花卉、草坪。靠近住宅的小路宜种植花灌木或地被,不能影响室内采光和通风。

游憩小道。主要指农田、菜园、山脚、郊野公园周边的小径,植物景观上灵活布置。如乔木下层曲线配置野生花卉及乡土灌木,布置凸显出乡村自然野趣。

4.宅前屋后绿地

近房基处可种植低矮的花灌木,以花境形式与建筑相结合。宅旁保留原有菜畦,采用密林形式种植,并围以竹篱,种植经济果树和乡土植物,营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象和“农家”氛围。

在住宅南侧向阳面可选择较多喜阳植物种类,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树木;北侧宜选择耐荫性花灌木及草坪;东西两侧可种高大落叶乔木或种植攀缘植物垂直绿化墙面,借以减少夏季日晒。

5.庭院绿地

东南面应种小乔木或生长不高的果树,冬天不遮阳,夏日可蔽荫。西南面宜种植耐寒花木及常绿树木,夏季可乘凉。空间较大的庭园应适量种植庭荫树或果树,空间较小的则可见缝插绿或种植攀缘类植物。庭院中靠围墙侧或墙角的地方可以种攀缘藤本或蔬菜。藤蔓类选用蔷薇、凌霄、紫藤、牵牛、葡萄、猕猴桃等进行垂直绿化。

6.滨水绿地

选择地方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生态经济型滨水驳岸应选耐水湿的经济类果木、用材树种,如湿地松、香樟、无患子、桃等;休闲观赏型滨水宜选树枝柔软、姿态优美、季相色彩丰富的观赏型植物,如柳树、云南*馨、朴树、榆树、紫薇等;桥头绿化宜选亲水型植物,岸边可种植枫杨、香樟、水杉、垂柳等乔木。

岸边可选择大花萱草、千屈菜,浅水中可选择鸢尾;沉水植物选用金鱼藻、亚洲苦草、菹草;挺水植物则选用莲、水芹、慈姑、菖蒲等。

7.农田景观绿地

农田是乡村的象征,农田景观是乡村地区最基本的景观。农作物间套作形态与季节性轮作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

针对农田的斑块状、廊道状的不同形态类型,在景观设计时应区分对待。

路渠配以防护性速生乔木,田埂配以经济高效的小乔木灌木。同时,注重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共生互补,注意避免可能对农作物生产带来危害的树种。

8.乡村空地绿化

乡村空地主要包括道路两旁空地、村头村尾空地、丢荒坡地等小块空地。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意识薄弱,村边小块空地一般未被绿化,杂灌丛生。此类空地有一定面积,且土壤肥沃,有一定的集约经营价值。造林绿化时,可根据群众自身意愿,进行长久绿化或短期经济收益集约经营绿化。

规划长久绿化时,可选择珍贵木材为经营目的的珍贵树种或树冠优美的绿化树种进行绿化。

规划长久绿化推荐树种:降香*檀、红锥、土沉香、香樟、柚木、楠木、格木、香椿、扁桃、秋枫、竹柏、人面子、凤凰木、红桂木、玉兰花、桃花心木、幌伞枫、麻楝、*槿、木麻*、*榄、松树等。

规划短期经济收益集约经营绿化的,可选择短期绿化价值高的,速生丰产或经济果木树种进行绿化,可按绿化树苗、速生丰产林或经济果树的集约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经营管理。

规划短期经济收益集约经营绿化推荐树种:红锥、土沉香、香樟、柚木、楠木、秋枫、竹柏、人面子、凤凰木、红桂木、玉兰花、桃花心木、幌伞枫、麻楝、*皮、荔枝、龙眼、芒果、木菠萝、番石榴、速生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