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测试热随想
东杰
最近一段时间,微信圈里刮起了一股方言测试风,各种版本的方言测试题层出不穷,公众参与度之高,令人震撼。暂不追问其科学性如何,但这种传统文化娱乐化传承的民间智慧,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东西。
方言是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文化传承载体。透过方言,可以照见一个区域的人文历史,同时也承载了众多远行者浓浓的乡愁,是刻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道故乡的印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心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方言的传承是民间的自觉行为,需要语境,同时受到社会发展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在当下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传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对关系,如何取舍是一个问题。笔者不赞成方言传承 应从娃娃抓起 的观点。某些传统的东西,随着历史的进步,进入博物馆或档案馆,就是最好的归宿。刻意去捣鼓,反而是一种迂腐和徒劳。前些年,省里组织开展寻找各地方言传承人,录音进档案馆的做法便是科学一例。
当然,微信圈的方言测试热也给了我们另一个思维方向:在日益重视传统文化传承,更多人在思考传统文化如何活下去的当下,给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某些娱乐化的因子,是否更有效果。传统文化是严肃的,但其传承的方式可以是与时俱进的,以一种更适合现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和信息消费方式的包装,让公众在娱乐中接纳并自觉传承,也不乏是一种好办法。
给传统文化传承注入娱乐化因子,但不能走向简单娱乐,甚至庸俗化的极端,这是保证文化传承不走样变形的前提。在符合传统文化特定规律的条件下,设置科学的娱乐载体,才是高尚的、有价值的。微信圈方言测试,娱乐一下也就罢了,就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