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楼梦的高超笔法是如何体现的 [复制链接]

1#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是不写之写。

在前半回写为王熙凤过生日时众人仿效小家子的旧例,凑份子钱过生日。正当大家都热闹欢聚一堂时,偏偏宝玉不见人了。

原来宝玉心内有件私事,于头一日就吩咐茗烟:“明日一早要出门,备下两匹马,在后门口等着,不要别人,只你一个跟着。说给李贵,我往北府里去了。倘或要着人找,叫他拦住不用找,只说北府里留下了,横竖就来的。”茗烟也摸不着头脑,只得依言。今儿一早,果然备了两匹马,在后园门等着,天亮了,只见宝玉遍体纯素,从角门出来,一语不发,跨上马,一湾腰顺着街就颠下去了。

吩咐备马,却不告诉茗烟何故。

一气跑了七八里路出来,人烟渐渐稀少,宝玉方勒住马,回头问茗烟道:“这里可有卖香的。”茗烟道:“香到有,不知要那一样?”宝玉想道:“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栙三样。”茗烟笑道:“这三样可难得。”宝玉为难,茗烟见他为难,因问道:“要香作什么使,我见二爷时常小荷包里有碎香,何不用?”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回手从衣襟下掏出一个荷包来,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星沉素,心内欢喜道:“只是不恭些。”再想自己亲身带的到比买的又好些。于是又问炉炭。

又问香在在哪里买?

一则富家公子,只知吃喝享受,别的一概不管;二则宝玉心中并无成算,衣食住行全有袭人打理,生活上若少了袭人,宝玉也过不下去。

茗烟想了半日,笑道:“我得了个主意,不知二爷心下如何?我想来二爷不只用这个呢,只怕还要用别的东西。如今我们索性再往前走二里地,就是水仙庵。”宝玉听了忙问:“水仙庵就在这里,更好了!我们就去。”说着就加鞭前行,一面回头向茗烟道:“这水仙庵的姑子长往咱们家去,咱们这一去到那里借香炉使使,他自然是肯的。”茗烟道:“别说他是咱们家的香火,就是平常不认识的庙里和他借,他也不敢驳回。只是一件,我常见二爷最厌这水仙庵的,如何今儿又这样喜欢了?”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了真。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水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无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今儿却合了我的心事,故借他一用。”说着,早已来至门前。

这是宝玉真情待人厌恶虚情假意,故此对假造骗人的玩意儿不屑于顾。

曹子建名植,魏武帝曹操之子,封陈留王,特擅诗赋。当时有“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美名。其所作《洛神赋》千古流传。雪芹于此调侃子建,是袭用其祖先典故。因曹寅当日才华横溢,人皆以子建再生誉之。今雪芹之才亦不稍逊子建。至于曹子建的谎话云云,又双关《石头记》之荒唐言,言辞微妙,须细玩方知。

说着命茗烟捧着炉,出至园后,要拣一块干净地方儿,竟拣不出来。茗烟道:“那井台上如何?”宝玉点头,一齐来至井台上,将炉放下。茗烟站过一边,宝玉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便命收了去。

宝玉的心思借着茗烟的建议表达了出来,茗烟深谙宝玉此行是为了祭奠死去的金钏儿,故代为表达。

脂砚斋批语道:

妙极之文!宝玉心中拣定是井台上了,故意使茗烟说出,使彼不犯疑猜矣。宝玉亦有欺人之才,盖不用耳。

茗烟答应着,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几个头,口里祝道:“我茗烟跟随二爷这几年,二爷的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的,极聪明,极精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等我代祝,你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间,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说毕,又磕了几个头,才爬起来。宝玉听他没说完,便掌不住笑了。因踢他道:“休胡说,看人听见当实话。”

茗烟一番话语也正中宝玉的心事。可见茗烟作为宝玉的贴身书童,尽心尽力。至八十回后,茗烟在贾府败落之后,对宝玉也会有一番帮助,方不主仆二人之真情。

茗烟特选井台为焚香祭祀之处,暗切金钏投井之事,亦可见其聪明过人。又知宝玉不便明言之内心,故代为陈情,句句亲切有味,不愧为宝玉之小书僮也。

脂砚斋批语道:

忽插入茗烟一篇流言,粗看则小儿戏语,亦甚无味,细玩则大有深意。试思宝玉之为人,岂不应有一极伶俐乖巧小童哉?此一祝,亦如《西厢记》中双文降香,第三柱〔炷〕则不语,红娘则待〔代〕祝数语,直将双文心事道破。此处若写宝玉一祝,则成何文字!若不祝,直成一谜,如何散场?故写茗烟一戏,直戏入宝玉心中,又发出前文,又可收后文,又写茗烟素日之乖觉可人,且衬出宝玉直似一个守礼待嫁的女儿一般,其素日脂香粉气,不待写而全现出矣。今看此回,直欲将宝玉当作一个极轻俊羞怯的女儿看,茗烟则极乖觉可人之丫嬛也。

周汝昌先生指出:

雪芹的笔法,愈在紧要关节愈会发生事故。事故或大或小,总是出人意外。老太太率领全家为凤姐作寿,宝玉万无外出之理,而宝玉偏偏于一早便远出郊外,作者笔下绝无一字交待他之远出郊外所为何事,但见他所到者为水仙庵,所见者为洛神像。洛神像者何,水之神也。宝玉一见便滴下泪来,何也?又写向庵内索要香炉,是为祭祀之事可知。而所选之地,偏偏又在井台,至焚礼之时,又偏偏写明宝玉仅仅只行了半礼,便命将炉香等事物收拾起来,也是曲曲折折,琐琐细细,原故一字不讲,全要读者自加领会。直到回府以后,先见玉钏在此伤怀流泪,如此种种全在含而不露,用笔之妙。又与前半回攒金作寿情趣各异,看他一枝生花笔,右挥左拂,无往不宜。真令我佩服,而不知以何言辞方能赞美其万一也。

写在最后,“一树千枝,一源万派,无意随手,伏脉千里。”这十六个字是《红楼梦》笔法之关键,在本回中得到了体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