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到达对岸,西行就是一条青石板老街,此街便是乌镇的东大街,也是东栅的主体景区。街门口有一座简朴的门坊,抬头可以看到上面刻着“朝宗门”三个字,在这里就有万佛朝宗之意,因为在门下面就有佛教的“卐”字雕刻,是想说明历史上乌镇的佛教发展较为盛行。乌镇历史上也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未行几步,右侧便见一家名为“香山堂”的中药铺,这是一家具有年历史的老药店。由宁波药商陆庆馀创建。早先开设在“王恒卤纸马原址,后由其长子陆辛甫搬至“金家厅”对面。此后又由其孙陆渠清搬至财神湾开业经营。虽几经搬迁,其陈设格局、加工用具都未曾改变。店门口挂着许多木牌,上面写的“虎鹿诸胶”、“两洋官燕”、“香料细药”、“高丽人参”、“精致饮片”等,这些都是药店里的主打名药!还有一个“桔泉春满”匾额,讲的是一个橘皮水驱瘟疫的故事,放在这里的作用,是说明任何普通的药材都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也暗喻药店老中医医术高明。药店在旧时分为内堂和外堂,内堂是用来加工药材的地方。放有各种加工工具,有切刀,铁船,磁钵、铜钵等。外堂则是开门做生意的。在以前,医院差不多,诊疗费用和出售药材是药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左边的一张桌子,就是老中医曾经坐堂门诊的地方。桌子上有一个钱孔,就是古时候的“义诊”了,古时看病是不收诊断费只收药材费的,如果病人愿意,可以把诊断费从这个小孔放进去。老中医大多是拿来救济穷人的。后方墙上悬挂着“医圣”张仲景的画像,旁边有副对联“降香木香香附满店,黄药白药山药齐全”,“香”是形容药材珍贵,“山”是形容药材品种较多,其实也就是香山堂名字的由来。左边看完病,右边就是抓药的地方。店堂临街有一曲尺型柜台,是药店抓药的工作台。旧时中药店里的员工称“药店倌”。要当一位合格药店倌,必须跟师傅学五年,俗称“三年学徒,四年半做,五年学成”。在三年学徒期间,师傅每天教识三只小抽屉中的六种中药,通过一闻、二看、三捏,了解各种中药的气味、形状、质地及功能。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上柜抓药。在药店里,放置药材的柜橱也是很有讲究的。下面一层设数只大抽屉,分别存放较普通的药材,如丝瓜径、枯桑叶等。中间一层每幢设有七七四十九只小抽屉,三幢共有一百多只小抽屉,俗称“百眼厨”,分别存放常用中药。上面两层摆放一排瓷瓶和锡罐,放的是一些人参等珍贵的药材,因为江南地区比较潮湿,瓷瓶锡罐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走过香山堂,便看到一庙堂。这里住着乌镇的文财神——比干。按正统的说法,比干是姜子牙封的文曲星,而赵公明才是真正的财神。这种说法最早始于福建,那里的人认为自己是比干的后代,又是常年做生意的,认为做生意没有心眼,童叟无欺,才能发财。而比干恰恰就符合了无心这个条件,于是,他们就将比干作为了财神。随着时间的流转,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他们说的有理,于是,民间就渐渐有了文财神比干的说法;财神旁边还有一副对联:财从义取利方远,禄随人施神之明。讲的就是君子爱财但要取之有道,取仁义之财的意思。乌镇信奉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各有一位,东路文财神比干;北路财神范蠡,又称陶朱公;南路财神关公关二爷;西路财神沈万三,周庄的传奇人物;中路财神才是宋公明元帅。走过财神堂便是“逢源酒楼”,据说这里的主打菜就是飘散着香味的红烧羊肉。上等的湖羊放入萝卜、黄酒等料来烧,羊肉酥而不烂,味道鲜美。湖羊全身都是宝,羊皮可做皮衣,羊毛可做毛笔,羊肉可驱寒且脂肪少、营养高。旁边有一条弄堂,名为“孔家弄”,因茅盾的夫人家原来住在里面而得名。再前行,就是传统居民区,这条老街为东大街,全长米,两边的房屋80%都是有人居住的,一共有户居民近多口人,以老人家、小孩子为主。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期建造的木结构的房子,都是有近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