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范静波豫东唱破天张枝茂老师速写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72648061290025&wfr=spider&for=pc

(张枝茂老师剧照,穿龙袍者为张老师)

(张枝茂老师夫妇合影)张枝茂老师,年出生,商丘夏邑县人,有“豫东唱破天”之美誉。还有“三天不睡觉,也得听听张枝茂”的说法。他10岁入科班学戏,刻苦钻研唱念做打,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地掌握了红脸唱腔和剧目。刘忠河、张枝茂、刘新民、索文化、洪先礼、谢庆*、朱坤芳、陈传明称为豫东“八大红脸”,被誉为豫东八大红脸王。弃学从戏投名师痴迷“红脸”志不悔。从小随大人看戏,就义无反顾地痴迷上了红脸艺术,他放弃了自己优异的学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豫剧的殿堂。由于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对戏曲有敏感的领悟力,被“豫东老红脸王”唐玉成得意弟子朱勤堂收录门下。在名师的指点下,他勤奋钻研豫东唐派唱腔,用心领悟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使他的演出很快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笔者与张枝茂老师合影)凭借良好的天赋、勤奋的练功、灵敏的戏曲领悟力,他又被师爷“豫东老红脸王”、豫东唐派艺术创始人唐玉成看中,对他进行精心指点和悉心教导并带他随班演出。他很快便从同辈演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得到观众的喜爱。后入夏邑县豫剧团,成为该团台柱子,并长期担任该团团长。其间,被小皇后豫剧团邀请到省里演出,长期与唐喜成、阎立品、王清芬、王红丽等艺术家同台演出,以其精湛的技艺、出色的表演和谦逊的品德受到其他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革故鼎新破中立继承创新两相宜。在唐玉成和朱勤堂的悉心教导下,张枝茂深刻地领悟并掌握了豫东唐派红脸唱腔艺术的精髓。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前辈留下的宝贵艺术,仍然孜孜好学勤奋不已。在演《诸葛亮吊孝》时,在吃透豫东唐派《吊孝》风格的基础上,又拜访了有“中原活诸葛”之称的越调大师申凤梅,从她饰演的诸葛亮的唱腔和形神汲取养分。不仅如此,为了将戏演活演真,他还仔细钻研了《三国志》,从三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中把握人物的定位、思想和情感,《诸葛亮吊孝》被他演绎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极具艺术感染力,他也被观众誉为“豫剧活诸葛”。张枝茂的表演艺术讲究真实、蓄敛、生动,他的表情生动真实,尤其是眼神的运用更是深刻地感染了观众,在水袖功、髯口功、台步等技巧的使用上,不追求张扬,而以真实表达人物当时的思想情感,以追求人物的“神”为基准。张枝茂的唱腔艺术在豫东唐派红脸唱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运用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以本嗓起腔,假嗓揉腔、拖腔,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真假声相间的唱法。从艺不辍传红脸老当益壮弥笃坚。尽管他已经退休,但是他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安徽、山东、山西、北京、哈尔滨等地慕名前来邀请他演出,他从不拒绝,他认为每一次都是一个文化下乡的机会,也是一次宣传豫东唐派红脸唱腔艺术的机会。他不管自己年事已高,也不管天气好坏,一定把戏演好,他说:“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对得起观众,这是一个演员的职业道德和良心。”为了能将豫东唐派红脸唱腔和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他不仅收徒传艺,而且对慕名前来的求教者倾囊相授,对戏迷也是热情指点。同时,他每年都应出版社的邀请,把自己的代表性剧目录制成磁带或光盘,全国发行。张枝茂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演出了多个剧目,常演全本《刘公案》、全本《呼家将》、《诸葛亮吊孝》、《诸葛亮祭灯》、《兵困南屯县》、《忠烈千秋》、《火烧纪信》、《钱塘县》、《五台山》等,成为了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笔者与张枝茂老师夫妇共同进餐)“红脸王”,最初是豫东观众对豫剧大师唐玉成的专用赞誉,被世人普遍接受并流传开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唐玉成弟子传人兼义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杨启超因造诣突出、技艺非凡,博得“小红脸王”之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古装剧目解禁,豫剧老生(即红脸)演员刘忠河及其演唱剧目走红,因其私淑唐玉成,故当时人称“小红脸王”或“豫东红脸王”。至八十年代中期,音像公司出版了唐玉成、刘新民、张枝茂、洪先礼、索文化、朱坤芳、陈传明、谢庆*等八人的录音录像,以《豫剧八大红脸》命名发行了6碟装VCD,遂便有了所谓豫剧“八大红脸”之说法。后此说法不断演变、流传,最终定型为以刘新民、张枝茂、刘忠河、索文化、陈传明、朱坤芳、谢庆*、洪先礼八位豫剧唐派红脸名家为代表的“八大红脸”。豫东“八大红脸”的说法最初虽出自音像出版公司,但这一说法得到广泛地认可和传播,豫东“八大红脸”便饮誉至今。唐玉成先生一生教人育人无数为传播唐门戏曲艺术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的门人和传人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正式拜师并得到社会和官方公认的,较有名气的有李克让、刘玉龙、朱勤堂、杨启超等;二是虽未拜师但是得到过唐先生教诲的,较有名气的有杨东来、张万云、李洪友、潘玉成、李宪臣、史红光等;三是唐玉成先生下放农村后,在马滩林场教诲或者指导的有汪振堂、付克功、张发良、白三等;四是虽未与唐先生谋面,但仰慕唐先生的艺术并依照唐先生的录音资料自学的,例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刘忠河先生;五是唐门三代四代传人,较有名气的有张枝茂、刘新民、陈传明、张家训、谢庆*、赵辉、朱坤芳、景福仓、*友良等。以上五类传人就是构成了唐门的整个框架,为了便于对“唐门”戏曲艺术研究和发展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发掘,根据唱腔风格的差异,我将唐门分为四路一派:一是唐门本嗓路,以李克让为代表,主要传人有刘新民、汪振堂、付克功等,这路唱腔以模仿唐先生为主要风格,善用唐门唱腔艺术技巧绝活,追求其惟妙惟肖,以继承为主,代表剧目有《火烧纪信》、《困南屯》、《反徐州》等。二是唐门夹本嗓路,以杨启超为代表,主要传人有谢庆*、赵辉、朱坤芳、景福仓等,这路唱腔以唐先生唱腔为基础、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吸收其他艺术精华运用本嗓和假嗓的结合音演唱所形成的唱腔体系,讲究流畅、婉转,代表剧目有《刘公案》、《辕门斩子》、《反徐州》、《闯幽州》等。三是真假嗓结合路,以朱勤堂为代表,主要传人有张枝茂、*友良、司福金、鲁家正、冯凤岭等,这路唱腔讲究以本嗓吐字,假嗓拖腔,讲究旋律变化,寒韵多用下五音,拖腔中略带有河南呕中“呕”的痕迹。演出剧目以诸葛戏为主,如《诸葛亮吊孝》、《诸葛亮祭灯》、《辕门斩子》、《困南屯》等。四是二本嗓路,以刘玉龙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潘玉成、张家训、陈传明等,这路唱腔以二本嗓吐字发音,唱腔工整婉转,音色明亮,多以马上红脸应功,偶尔也演武生,主要剧目有《辕门斩子》、《刘公案》、《南阳关》等。五是一派,豫东唐门刘派。代表人物是刘忠河先生,主要传人有刘小河、金万民、宋惠民、付青松等。刘忠河先生这路唱腔之所以能称派,主要是因为其符合称派的条件,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刘忠河先生的唱腔可说是享誉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是有着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其唱腔风格简洁明快,有着很强的适应性;三是门下弟子及追随着众多;四是代表剧目突出,有些剧目已经达到舍我其谁的地步,如《打金枝》、《十五贯》、《辕门斩子》等。但是刘忠河先生的唱腔源于唐门,其唱腔主要旋律属于豫东唐门艺术体系范畴,所以我认为称之为唐门刘派是合适的,这也是我将唐派改称为“唐门”的原因之一,派中有派是不太合适的。三、唐门戏曲艺术的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有创新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会受到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和渗透,只有敢于正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充满生机,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继承唐门戏曲艺术,我认为目前唐门传人有以下几点需要重视和改进。一是重唱轻做轻念。我们的红脸演员很会唱戏,善用嗓子,动辄几十句上百句大板戏唱下来毫不费力,展示了深厚的唱功,但是有些演员做功就相对差一些,手眼身法步不能面面俱到,念白多是土话,白话,缺少了戏曲的含蓄之美,例如睡觉的“睡”读成“废(fei)”,大树的“树”读成“赴(fu)”等等,很不利于唐门戏曲艺术的传播。二是唱词粗糙,水词较多。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存在错字讹字,以讹传讹,有些字词甚至连演唱者自己都搞不清楚,例如《赵匡胤哭头》里的一句“柴大哥烧死在尧王庙”大多演员都唱成“柴大哥烧死在阎王庙”;2.存在凑韵凑字现象,有些句子甚至都不通顺;3.存在水词泛滥的现象,有些唱词在多个剧目中反复使用,使观众感觉味同嚼蜡。三是部分演员自身的艺术素养有待提高。有些演员对人物把握不到位,没有吃透剧情,靠好嗓子一腔遮百丑,而不懂得如何演人物。四是官方宣传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豫剧红脸王本身就是河南的名牌,如何整合现有的红脸资源走向市场化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期待解决的课题。还是当年红脸王——记豫剧唐派唱腔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张枝茂(夏邑县作家协会张西礼撰文)有一年去山东出差,路过单县的一个乡镇,正乘车行走之间,忽然有熟悉的豫剧红脸唱腔传进耳中。仔细听去,高亢中含着苍凉,宽厚中带着悲哀,寒韵切切,让听者动容。我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急喊司机停车,又找了个借口下车。循着唱腔走去,终于在一片空旷的地方看见了一个高高的戏台子,戏台下坐着站着数不清的听众。戏台上一个老年须生正一字一板地唱着豫剧《刘墉下南京》,台下喝彩声不断。我本是个戏迷,一时间忘了自己的正事,挤进人群,靠近戏台,忘情地惊叫起来:“这不是俺夏邑县的红脸王张枝茂老先生吗?”又使劲地鼓掌,一种自豪感随之涌上心头。心想,‘早已名满一方的老艺术家,半个多世纪了,仍活跃在乡村的戏剧舞台上,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听着张枝茂磁石般的演唱,我又禁不住想起了这位老艺术家的过去和现在。张枝茂年出生于河南省虞城县的一个小乡村。他自幼就酷爱戏剧,尤其是家乡的红脸王唐玉成老先生演唱的豫东调,字字句句都深深地刻在他幼小的心里。他趴在戏台旁听,追着戏班子模仿,简直入了迷。八岁时,他终于得到了唐玉成老先生的认可,同意让他跟着学艺。后来唐玉成老前辈岁数大了,不方便再带徒弟,就让自己的关门弟子朱勤堂收他为徒。朱勤堂艺名二堂,看张枝茂孺子可教,就正式收他为徒。张枝茂为了学戏,放弃了私塾读书,跟着朱勤堂师父刻苦认真地学,终于得到了朱师父的真传,很快成为豫东唐派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十二岁时他开始登台演出,他的一招一式,一字一板,神态举止,无不像师傅朱二堂,很快获得了广大戏剧观众的喜爱和赞扬。在夏邑和虞城一带,老百姓都叫他“假二堂”。年,他加入了夏邑县豫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从此,他更加刻苦努力,对自己要求更高。随着演唱艺术的日臻成熟,在唐派艺术的基础上,他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大胆使用大本嗓,声音洪亮深厚又宽广,念白节奏感强无杂字,唱起来由低到高,后音逐渐加重,给人以粗犷豪放、激烈高昂的感觉,将高昂激越的豫东调发挥到了极致。演唱中,他还擅用“吃、闪、抢、偷、顶”等唱腔技巧,时如行云流水,时如玉盘落珠,似唱非唱,似说非说,唱白结合,柔中有刚,动人肺腑。他还擅用哭腔,哭腔也称寒韵,即根据剧中人物的心情不同,分别用大寒韵、中寒韵和小寒韵。唱起来如泣如诉,使听者渐入戏情,潸然泪下。因此,观众都称他是新的“豫东红脸王”。他的代表剧目有《诸葛亮吊孝》、《兵困南屯县》、《火烧纪信》。《打状元》、《大红袍》、《刘公案》、《刘墉下南京》《白玉杯》、《杨五郎出家》、《取成都》、《文王跑坡》等数十部经典剧目。带着这些剧目,他唱遍了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的城镇乡村。他的许多优秀唱段如《诸葛亮吊孝》、《刘墉下南京》《反徐州》、《赵氏孤儿》等被人们广为传唱,也多次被上海音像出版社、北京国际音像出版社、*河音像出版社录制成磁带光盘发行。年他还参加了戏剧艺术片《春秋姻缘》的拍摄,在剧中饰演姜绍这一历史人物。在专业剧团演出活动中,他经常与李斯忠、刘忠河、夏登路、王善浦、杨华瑞、马兰、金不换、王清芳、闫立品、贾庭聚、吴碧波、刘春秋、庞江德等著名豫剧演员同台演出,交流和切磋技艺。在多年的调演、汇演、献演活动中,他多次获得大奖。年他加入了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成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年,他又申请加入了中国戏剧家协会,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的名字被分别载入《中国豫剧大词典》、《河南当代名人大辞典》和《夏邑县志》。作为豫剧唐派唱腔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张枝茂的唱腔艺术也成为河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使唐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他在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同时,还先后收冯风领、鲁加胜、孙鹏、*华、石永展、刘新华等为徒,将自己的演唱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如今这些徒弟都各自活跃在豫剧舞台上,大都成为了剧团的台柱子。至年7月,张枝茂先生已是八十一岁高龄,虽然腿脚行走不便,已不能再上舞台,但他仍经常关心支持着豫剧的繁荣与发展。他的儿媳李美荣也是他一手带起来的优秀豫剧演员,曾获得过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擂主,现在是夏邑县戏剧家协会主席。儿媳每次回家看望老人,公公张枝茂都问个不停,鼓励她要把夏邑的戏剧事业办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培养新人,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豫剧。老骥伏枥志千里,不用扬鞭自奋蹄。长江后浪推前浪,接力更有后来人。惟愿张枝茂老先生身体康健,仍可捋须,甩袖,抖翅,亮相,还是当年那个豫东红脸王。豫剧《串龙珠》(刘新民饰徐达)《刘墉下南京》,虽为红脸戏,但此剧艺术性别致精彩,思想性积极高尚,颇受欢迎。其中,尤以《西宫赔情》和《抢棺》两折最具艺术造诣,堪称经典。其一,板式丰富,唱腔优美。刘墉属老生行当,此剧颇重唱工,全本构造起伏,尤以音乐板式最为丰富精彩。计有、、、、、、、、、、、数个板式,齐全丰富,音乐完整。红脸在演唱此剧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刚柔相济,高低声相衔接,浑厚朴实,耐人寻味。其中演唱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等巧妙唱法,既备粗犷豪放之风格,又具细腻大方之特点。重点场次设置丰富唱段,亦属常见安排,诸如《铡太师》之“下朝表祖”、“观书”;《铡西宫》之“回赦”、“行路”、“赔情”;《下南京》之“行路”、“降香”、“抢棺”;《会总督》之“回衙”、“见督”、《双开铡》之“思案”、“访青”、“会审诉请”等唱段,安排缜密合隙、层层迭出。豫剧《闯幽州》(杨启超饰杨继业)其二,行当齐全,人物鲜明。此剧可谓行当齐全,皆有看点。诸如老生之刘墉、乾隆,小生之郭英、张禄,武生之杨洪;正旦之耶凤英,花旦之许翠屏,老旦之国太;铜锤花脸之高俊成,架子花脸之耶律红;丑角之许绅等。以上角色在豫剧中其身份属性又尤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清官戏不乏包拯、海瑞,反面人物诸如西宫、太师、总督、县令、豪绅等身份,最为深刻讽刺,其意之所指,不言而喻。此剧人物典型分明,正邪突出。诸如刚正不阿之刘墉、忧劳国事之刘统勋、深明大义之国太、匡扶正义之郭英、老奸巨猾之耶律红、心机毒辣之耶凤英、贪淫陷命之许翠屏、反复无常之许绅、嚣张霸道之杨洪、昏庸入俗之乾隆、趋炎附势之高俊成、为官老道之许缙,上至皇帝,下至百态官员,入俗入理,画骨三分。小人物的描写更为生动真实,诸如侠肝义胆之刘青、仗势欺人之二牌官、诙谐幽默的二衙役、无辜弱势之金瓶,其中性情刻画、世态炎凉,逼真如实。豫剧《反阳河》其三,故事完整,情节生动。戏曲之故事情节,较为简略,大多以情节为载体,以四功五法演绎故事、展示其中技艺。而《刘墉下南京》情节较为复杂曲折,引人入胜。前两本之《铡太师》、《铡西宫》,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以一而贯之,不禁令人击掌称快。触怒君王,岂非君臣?赴任南京,些许无奈,其中人情变故,官场浮沉,折射多少灵魂?至南京处,金枝欲孽,贪淫陷命,一番故事暗涌其间。势力压迫,官场高低,性命抛掷,侠义肝胆,仆仆风尘,至临死际而不渝。诙谐其内,幽默冷峻,哭笑隐忍,动人心肠!纵观全本之情节构造,故事典型可观,摘取精华之风貌,圭臬法旨,可谓经典。豫剧唐(玉成)派声腔艺术成为地方非遗其四,版本多样,风格各异。红脸名家虽宗一派,但唱法声腔大有差异之处,演出此剧版本有所不同。就其和声腔而言,诸如杨启超之奇妙清脆、刘新民之高亢明亮、张枝茂之沉稳苍劲、索文化之激扬奔放、洪先礼之古朴豪迈、谢庆*之悦耳动听、陈传明之苍劲有力、张家训之细腻圆滑、朱坤芳之刚劲悲凉等等,版本各异,形式丰富,对于剧中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亦有所出入。由于各家版本不统一,其剧目情节、唱词出入较大、无固定参照版本,表演水平也大多参差不齐,豫剧红脸戏忽略做表,最为引憾。其中,影响较大之版本,现存杨启超之《下南京·行路》录音、刘新民及陈传明合演全五本《刘公案》、张家训改编后三本《刘墉下南京》,其他诸如张枝茂、索文化、洪先礼、谢庆*等名家,皆有相关资料存世。其五,主旨明确,批判现实。红脸戏擅演帝王将相,造就了红脸戏之反强权、抗昏君、抵侵略,捍卫自由独立、追求公平正义、弘扬忠孝美德等鲜明主题。《刘墉下南京》其思想在于“反强权、抗昏暴”;此剧通俗易懂,融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一体,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易引起观众共鸣。观之此剧情节大多虚构敷衍,但却少有“戏虐”之成分,以历史之历史深究高台教化,宣扬正义,批判现实,正是此剧之最高思想价值。至于历史、戏曲两者关系,既为戏曲,不必拘泥于史,以史明鉴,以戏动人,方为艺术之根本。此剧弘扬正气,非为迎合当下*治时局,探究其根源所在,人物性格使然,民间心中之向往罢了,惩恶扬善,以之寄托耳。(笔者与张枝茂老师的好友,豫剧活包公吴心平老师合影)《刘墉下南京》,一名《刘公案》,共五本,即《铡太师》、《铡西宫》、《下南京》、《会总督》及《双开铡》。《铡太师》,原名《铡耶律红》,豫剧传统剧目。其情节盖含“私访良乡”,前半以刘统勋为主,包括“祭坟”、“招风树写状”、“舌辩公堂”、“狱中修书”等场,继而“郭英巡城”、“太师接状”、“下朝表祖”、“刘墉观书”、“搜府怒铡”,为其全部之情节。山东梆子有次剧目,亦贴《铡阁老》一名;山西剧种之晋剧、上*落子、河北剧种之河北梆子、丝弦、保定老调、河南剧种之怀梆、曲剧、越调,皆有此剧目;评剧贴《铡阁老》;婺剧贴《铡太师》;京剧亦有此剧目,名《铡阁老》,属海派剧目;京剧大师唐韵笙曾排演此剧,情节大不相同。《铡西宫》,豫剧传统剧目,老生唱工戏。其情节包括“哭本·闹殿”、“献计赚壶”、“西宫赔情”、“刘墉见母”、“赌本”、“怒铡”等关目,其中尤以《西宫赔情》一折引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