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良春先生临证用药心得三则 [复制链接]

1#

此剧为大型神话祁剧,是观音戏新编浓缩版,由衡阳市祁剧艺术公司和祁东县祁剧演艺公司联合排演,是年参加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的剧目。

剧情:祁剧观音戏即《南游记》,连台大本高腔剧目,演观音得道故事。妙庄王为三女各招驸马,三公主鸳贞不从,立志修行。妙庄王百般挫辱,鸳贞不改初衷,在白雀寺出家,法名妙善。妙庄王命人火焚白雀寺,烧死尼姑五百。妙善得神助逃出,最后仍被其父绞死。妙善升天,封观世音菩萨,驱逐五龙神而占普陀山。白雀寺被烧死的五百尼姑冤魂在妙庄王身上各种波罗疮一个。妙庄王出榜招医,观音化医生揭榜,但要亲人手眼各一只合药。大、二公主不舍手、眼,观音舍手眼救父。妙庄王病好后,到普陀山降香,观音现千手千眼,感悟父母,全家皈依佛门,同升天界。此剧为传统四大本戏之一。过去为庙合常演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倡无神论,已经不演。

主创人员

顾问:王韦民(中国香港);总策划:王郦君、蒋勋伟、王燕

策划:易鸿斌、李新祥、张绪武、刘晓文

剧目统筹:江中华

出品人:张少君、彭红利;制作协调:颜娃莎、江春燕、*丽萍、阳小兵、刘树明

编剧:周作君

导演:张杰、何秋桂(助理)

唱腔设计:康增笺

音乐设计:邹亚非、彭鸿飞、唐少琼

音乐编配:彭鸿飞、周亚非

舞美设计:曾昭茂

灯光设计:吴介隆、唐斌、肖向阳

服装设计:江霞、郭武霞(助理)

化妆设计:江霞

道具设计:彭平华、唐利民

舞蹈编导:王赛

武打设计:刘永生、唐四海

演员表:

妙善(观世音):张少君

妙庄王:蒋深国

王后:周志红

韦陀(疯僧):周竞秀

妙清:周艳琳

妙缘:贺文心

*氏女:何秋桂

善才:何三*

龙女:江琪

阿都鲁:彭红利

如来佛:王满城

青狮:刘永生

白象:彭劲林

觉全:曾雪梅

大太监:张云亮

东方持国天王:周建*

南方增长天王:丁奕豪

西方广目天王:刘刚桥

北方多闻天王:罗晟

白虎:伍亚*

独火*:罗信

水母娘娘:曾雪梅

二尼姑:胡巧玉、王俊霞

四朝官:周建*、丁奕豪

刘刚桥、罗晟

四御林*:汪圣智、邹留伊郎、李智勇、周梓婕

四宫女:刘平、雷星、谢艾岑、陈婷

四将官:伍亚*、李刚、邹吉祥、唐梦君

八天兵:伍亚*、李刚、谭庆亚、唐梦君、周志成、李智勇、唐仕发、肖钦文

六火*:邹留伊郎、汪圣智、何三*、彭浪仁、邹吉祥、刘勇

六水母:唐典典、雷甜甜、雷星、柏根云、刘平、陈婷

其他舞蹈演员:见剧未字幕

司鼓:张新亮、胡波

主胡:陈双清、谢文*、邓忠

主笛:唐少琼

舞台总监:刘永生、彭红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妙用*芪配地龙治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气病范畴,与肾关系密切,水肿为其主要症状之一。

朱老潜心研究慢性肾炎,认为慢肾“水肿是标,肾虚是本”,因为肾气不足则气化无权,关门不利,水湿潴留而为水肿,慢肾病久入络,瘀滞则水停,故临证多见水肿不消,腰痛不移等,因此在治疗方面,朱老指出:“益气即是利水消肿,化瘀可以推陈致新。”

又言:“肾主藏精,乃真阴真阳之寓所,补肾途径有二:一曰填精以化气,一曰益气以生精。气病及水,益气补肾饶有利水之功,故宜先用此法以消退水肿,促进肾功能之恢复,继则配合填补肾精以巩固疗效。”

把气、血、水融为一体,择其益气、利血之品以治水,善用*芪、地龙为伍。

认为*芪为补气要药,能充养大气,调整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兼有利尿作用。

地龙为化瘀之品,能走窜通络,利尿降压,两药相配,具有益气开瘀,利尿消肿、降低血压等作用。

常用量:

*芪每日30-60克,地龙每日10-15克,配合辨证施治疗,常收效显著。

病案举例:

顾某,男,22岁,8年前曾患肾炎,经治而愈。近2月来又感不适,头眩腰酸,面浮足肿,尿少色*,舌尖红,苔薄腻,脉细弦,尿检:蛋白(2+),红血球(1+),透明管型:少许,血压/mmHg。

肾气亏虚,瘀浊留滞,拟益肾泄浊为治:生*芪30克,广地龙12克,生山药20克,漏芦15克,菝葜15克,泽泻12克,净蝉衣6克,仙灵脾10克,续断10克,石苇15克。

连进5帖,浮肿渐消,精神颇爽。仍以上方出入加减,共进药24帖,面浮足肿消退,血压及尿检正常,嘱常服六味地*丸善后。

善用生槐角以定眩晕

槐角苦寒,入肝、大肠经,燥湿清热,又可止血,多用于肠风下血、痔血等,而入肝、润肝之用,则默而不闻。

朱老学问独到,认为“生槐角能入肝经血分,泄血分湿热是其所长;又能润肝燥、熄肝风”,故此药除善泄下焦湿热外,还可凉肝定风,对肝经血热、风阳喜动之眩晕,尤为适宜。

其与川楝子均能疏泄厥阴,但川楝子入肝经气分,槐实入肝经血分,肝气郁结不疏,川楝宜之;肝郁血热风动,槐实宜之,朱老用药之微,可见一斑。

病案举例:

周莱某,女,38岁。有眩晕宿疾,近因操持烦劳,旧恙复作,面时烘热,肢麻口干,心下漾漾欲吐,带下频仍。

舌质红,苔薄*,脉弦劲。肝阴不足,风阳上扰,拟养阴清肝,以定风眩。

处方:

生槐角15克,决明子12克,杭菊花10克,生白芍12克,川石斛15页,穞豆衣10克,车前子10克,夏枯草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

连进5帖,眩晕已除,诸恙均减,嘱常服杞菊地*丸善后。

重用桂枝以疗心疾

桂枝仲景善用之药,其配伍不同,则功用各异。

朱老遵仲景大法,常以桂枝配麻*解表散寒,配白芍调和营卫,配人参益气解表,配茯苓通阳利水,配防己温行水气,配*连以平调寒热,配石膏以解表清里,配大*以温下寒实,配丹皮以和营祛瘀,配龙骨、牡蛎以养心安神等;

并根据桂枝温阳通脉的作用,用于治疗心动过缓之证,颇有心得。

他认为“欲温通心脉,桂枝用一般剂量即可;欲复心阳,常须用大量其效始著,多与甘草相伍。”

治疗时常以桂枝、*芪、丹参、炙甘草为基本方,随证佐药,治疗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之心动过缓证。

四味之用,盖心阳虚者心气必虚,故用*芪以补气,心阳虚则营运不畅,故用丹参以养血活血;阳以阴为基,心阳虚者必兼见心血虚,故用甘草以柔养,共奏益心气、复安阳,通心脉之功。

其中桂枝必重用,始则10克,逐渐增加,多至30克,服至口干舌燥时,则适当减量2-3克,续服以资巩固疗效。

病案举例:

李某,女,49岁,干部。年7月10日初诊。

自年起患心动过缓,心率一般在60次/分左右,多方求治,收效不著。

今年6月间,突然头晕目眩,心悸心慌,昏仆于地。医院就诊,经心电图检查:心率41-43次/分,阿托品试验,即刻心率56次/分,8分钟后心率递降至43次/分。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复方丹参片及益气治血、温阳通脉的中药无效。

顷诊面浮肢肿,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心率43次/分,血压/90mmHg,苔白腻,舌质紫,脉细缓无力。

心阳失展,瘀阻水停,治宜温阳通脉。

处方:太子参20克,川桂枝10克(后下),降香8克,炙*芪2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5克,炙甘草5克,8帖,水煎服。

2诊:药后证情如故,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彀也,重其量而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2克,加丹参15克,娑罗子12克,续服8帖。

3诊:进温阳通脉之品,心阳略振,心动过缓之象稍有改善,心率上升至45-47次/分,苔薄质淡,脉细缓,前法既合,当进治之。上方桂枝改为15克,续服8帖。

服此方后,心率上升至50-54次/分,面浮肢肿消退,又将桂枝加至18克,以上方再服8帖,活动后心率64次/分,静息仍在50-54次/分。续予温阳通脉,佐以养阴活络,毋使过之。

处方:太子参30克,桂枝20克,玉竹10克,麦冬8克,炙甘草5克。

连进20余帖后,心率维持在61次/分,精神振作,更以上方20帖量,配合蜂蜜2斤,熬制成膏,以巩固之。

注:本文选摘自《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吴大真、乔模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年1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